宁波日报三篇评论获得中国新闻奖。
“明州论坛”获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奖。
2006年1月16日刊出的学苑版。
宁波日报理论评论作品集(部分)。
宁波日报复刊30年,差不多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步。
这是中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30年,也是新旧观念此消彼长的30年。在这伟大的时代,宁波日报的新闻评论和理论宣传工作,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坚定不移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力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及时准确地评价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势,针砭一切妨碍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鞭挞一切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尽了一分责任,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肯定。
【一】
从1980年到2009年,宁波日报共刊发社论近160篇,评论员文章1150多篇,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重要新闻所配发的编者按、短评、编后等1100多篇。这些评论,都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思想和工作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环保等重大问题上解读政策,消除疑虑,统一认识,为促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代,“文革”的阴影尚未散尽,改革开放的阻力重重。这一时期,宁波日报的评论主要以消除“文革”影响,促进观念转变,为改革开放鼓呼为主,评论题目中出现最多的词是“改革”。如《立志改革 大胆探索》、《希望和出路在改革》、《为改革鸣锣开道》、《改革要有韧劲》等。进入1990年代,宁波城市建设开始提速。如199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宁波日报及时组织刊发了10篇评论员文章,纠正了干部群众在创建工作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推动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全国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为实现观念的大转变和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宁波日报组织刊发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评论8篇:《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重点是领导干部》、《敢闯 敢争 只唯实》、《解放思想大讨论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用人观》等。同年5月底,宁波市委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宁波日报及时刊发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评论员文章5篇,为推动港口与城市有机互动,促进宁波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提供了有利的舆论支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先后发表了评论员文章13篇。2001年,还发表了“论产权制度改革与理顺劳动关系”评论员文章4篇。这些评论直面矛盾,有的放矢,对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波日报从实际出发,刊发了“促进科学发展”评论员文章6篇:《发展第一》、《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的主体是群众》、《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要使人民得实惠》等,后又发表了“牢固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评论员文章4篇。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刊发了6篇评论员文章:《和谐需要科学发展》、《和谐需要关注民生》、《和谐需要公平正义》、《和谐需要文化支撑》、《和谐需要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共建共享》等。
30年来,配合历届党代会、市委全会的召开,针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和重要工作,宁波日报都会适时配发评论员文章,多则七八篇,少则三四篇。像1999年的“创新大讨论”评论,2000年的“加快文化大市建设”评论,2005年的“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评论,2007年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评论,2009年的“保增促调”评论等,都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在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等报道中,宁波日报评论与新闻形成了联动机制,在挖掘新闻内涵、深化报道主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像在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延勤情系残疾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自主创新、宁波汽车南站3561服务班、知恩图报的民营企业家王国军、捐肝救人义士林萍等报道中,评论深度介入,提升了新闻价值,增强了舆论引导力。
【二】
群众性评论是党报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一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上情下达”的话,群众性评论的任务就是“下情上达”,重在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扫清障碍。宁波日报的两个评论专栏“甬城晨笔”、“明州论坛”和“时评”版刊发的评论,多数是针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挖其根源,点其本质,刺其痛处,促人警醒,在缓解社会矛盾、形成建设合力上发挥积极作用。像《再反一次党八股》,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新闻报道、领导讲话、机关公文以及会议中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重大,文笔犀利,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像《算一算GDP的代价》,对各级政府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GDP现象提出严肃批评,说理尖锐,导向积极,论证充分,是党报实施舆论监督的经典之作;像2005年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不仅视“构建和谐社会”为工作的手段,甚至抱有抵触心理的情况,宁波日报刊发“构建和谐社会系列时评”47篇,生动地诠释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说服力和可读性。
【三】
30年来,宁波日报的理论宣传以理论专版“学苑”为主阵地,自觉配合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创新成果,精心组织、编发了一批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社、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单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重要文章。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刘国光、董辅礽、厉以宁、吴敬琏、卫兴华、王伟光、李君如、石仲泉、樊纲、雷云等人的文章,权威性、指导性强,有理论新意,为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理论辅导和思想引领作用。
宁波日报理论宣传还注重在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正面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引领社会实践。“学苑”开辟相关专栏,组织重点文章,对国企改革攻坚战,接轨上海,建设“平安宁波”,纪念邓小平为“宁波帮”题词20周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六大联动”、实施“六大提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进“保增促调”等重要问题,刊发了一批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文章,给实际工作以有力的理论支持。
品牌建设
明州论坛: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
“明州论坛”是宁波日报的一个重要言论专栏,目前由理论评论部主办,发表1300字左右的时评政论。宁波日报1980年复刊,自4月20日开始,就在头版开设了群众性评论专栏“明州论坛”,不定期刊出。从1996年起,固定每周一在2版刊出。2004年12月1日起,作为4版“时评”版(后改在6版)的头条,每周一三五刊出,一直延续至今。
30年来,宁波日报历届编委会对评论工作都极为重视,除了出题目,出思想,还严格把关。几代评论编辑更是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使“明州论坛”形成并保持了鲜明风格。“明州论坛”属于群众性的“中型评论”,突出新闻性和时效性,深化政论性和深刻性。“明州论坛”选题精巧,立足“明州”,抓住典型,剖析论理,针砭时弊。“明州论坛”语言朴实:一是“短”,文字简练,论理不繁;二是“实”,就实论虚,理从事出;三是“平”,平等交流,平心静气;四是“活”,语言平实、生动活泼。还有像敢于批评,不失偏颇,等等。
对于一些重大主题,组织系列评论或专题评论,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既体现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良好气氛,又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已经成了“明州论坛”的一种传统和强项。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明州论坛”共刊发评论3100多篇,刊发的评论中,共有140余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获省级和全国性奖75篇(次),一等奖33篇(次)。从1992年起,几乎年年有评论获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二等奖。许多评论发表后,经常被一些大报大刊和门户网站转载或摘发。“明州论坛”作为“优秀栏目”,被收入1996年的《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获中国新闻奖的《算一算GDP的代价》就发在“明州论坛”。
“学苑”版的前身,是宁波日报复刊后不到两周就开设的理论版“学习”,当时一月2期。1987年1月12日“学习”版更名为“学苑”版,仍保持一月2期。1991年底,理论版由每月2期增加到4期。1998年,“学苑”改为“学苑周刊”。2001年底,“学苑周刊”被撤销,改为“学苑”版,每周1个版,一直延续至今。
“学苑”版是宁波日报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30年来,“学苑”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创新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关注热点、引导舆论,坚持贴近、强调效果,注重策划、精选主题,突出特色、铸造品牌,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切实履行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要使命,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委、市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10次获省委宣传部评选的优秀奖(最高奖)。2006年3月,中宣部《宣传工作》第7期发表文章,对宁波日报“学苑”版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给予肯定。
宁波日报理论专版在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在版面设置上“软硬结合”,在内容安排上“远近结合”,在文章处理上“长短结合”,在作者选择上“内外结合”,在版式设计上“庄谐结合”,编选理论文章坚持准确性与开拓性辩证统一、完整性与新颖性辩证统一、思想深刻性与语言通俗性辩证统一等。近年来,“学苑”版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有新意、有特色的栏目,如思想评论专栏“七日谈”、理论谈话类栏目“对话”、地域文化栏目“浙东学术文化名人”等,都受到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获中国新闻奖的《再反一次党八股》就发在“七日谈”。
张弓慢评:好字优先的名家专栏
宁波日报高级编辑、资深评论员张登贵,20多年来专职从事新闻评论写作与研究,其文章多以一段时间内的“热点新闻”,或者宁波本地的“热门话题”为由头,贴近读者和当地的生活实际,并形成了通俗、幽默、活泼等语言特点,论大事如拉家常。论述更是深刻而不深奥,犀利而不尖刻,生动而不油滑,朴素而不浅陋,不是杂文,胜似杂文,读来酣畅淋漓,拥有一大批“以读他的评论为乐趣”的忠实读者。其评论共获省级和国家级奖70次,其中《再反一次党八股》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算一算GDP的代价》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唱响“劳动者之歌”》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一人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全国同级报刊中绝无仅有。
近年来,媒体“时评热”兴起,也诱发了一些问题。张登贵(笔名张弓)不止一次对一些“浅、粗、俗、偏”的时评文章提出批评,经过商议,编委会决定本着“不求写作最快,只求论述更深,角度更新”的原则,“时评”版于2005年3月30日开出“张弓慢评”专栏。
“张弓慢评”的所谓“慢”,并不是不讲时效,而是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求快。专栏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还关注相关评论和事态进展,把握不准或者观点趋同时,先“等一等”再说。写作虽然“慢人一步”,但观点或角度却“胜人一筹”,所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信性,广受读者好评。许多读者来电来信,或提供新闻线索,或点题命题,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避免了评论同质化,也是对时评写作浮躁化倾向的一种纠正。
5年来,“张弓慢评”专栏共发表评论120多篇,其中,《“不能只以亮点示人”》获2007年浙江省新闻奖,《〈时代〉杂志将了中国媒体一军》获2009年浙江省新闻奖,《比尔·盖茨“脑子进水”了吗?》、《王蒙新词“忘年妒”》、《服务不是旗袍高开衩》等50多篇评论被《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文摘周报》等报刊和一些门户网站转载,获中国新闻奖的《唱响“劳动者之歌”》就发在这个专栏。
时评版:阿拉宁波人的评论版
“时评”版的前身,是1998年设立的“学苑周刊”中的“观点版”,当时每月1期,以后增加到每周1期。进入新世纪, 以强化新闻评论来解读、分析、评判新闻事实,日益成为媒体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顺应这一潮流,2004年底宁波日报改扩版时,将“观点”版更名为“时评”版,由原来的每周1期扩大为每周3期(每期半版),版面也从第12版前移至第4版,后又移至第6版,保持至今。
在栏目设置上,将宁波日报的名牌栏目“明州论坛”由第2版移至“时评”版,每期作为头条刊出,重点经营。另设有“新闻观察”、“世事杂论”、“有感而发”、“民声传递”、“一家之言”、“观点碰撞”、“媒体观点”和“漫画”等栏目,适时交错出现。后又增设了“张弓慢评”专栏。至2010年4月底,“时评”版已刊发新闻时评和杂谈1280多篇,漫画290多幅。5年多来,“时评”版上刊发过的评论,有30多篇被《人民日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报刊文摘》、《文摘周报》等报刊和一些门户网站转载,共有22篇获得浙江省新闻奖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
“时评”版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评论多以宁波的“新闻”、“事体”为由头,编辑选稿尽量坚持“两头在内”——本地人写本地事,至少也要一头在内——或作者是本地的,或由头是本地的,或外地的由头与宁波有关联的,尽量少发、不发“两头在外”的稿件。5年多来,“时评”版评论的“本土化”程度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大部分是“独家产品”和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有读者亲切地称之为“阿拉宁波人的评论版”。
为了保证评论的“本土化”,宁波日报一直重视作者队伍建设。多年来,通过举办有奖征文培训班和笔会,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著名评论员授课,组织大家相互交流,召开评论作者专题座谈会等办法,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同时鼓励本报新闻记者、新闻编辑写评论。长期来,宁波日报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的作者队伍。这支队伍由新闻工作者、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学校教师、理论工作者等组成,一直保持二十人多的规模。
相关链接
获奖概况
业务论文书籍出版
从1989年的评论《胡干清何以能胡干?》首次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起,20多年来,宁波日报的评论作品已经3次获中国新闻奖,20次获浙江新闻奖。2002年发表的评论《再反一次党八股》(作者张登贵)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打破了宁波市新闻界“零”的记录。历时30年长盛不衰的评论专栏“明州论坛”,2006年被评为“首届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宁波日报的理论宣传10次获省委宣传部评选的优秀奖(最高奖)。
业务论文
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注重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性思考,积极探索理论评论的编写规律,在新闻评论和理论宣传的研究上,出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成果。多年来,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和传播研究》、《中国新闻出版报》和《新闻实践》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4篇论文被评为省二等奖和三等奖(三等奖1篇)。像《顺藤摸瓜与顺瓜摸藤——新闻与言论写作比较谈》、《评论亦要采访》、《让理论周刊吸引读者视线》、《大文章做深,小专栏办活》、《以“三贴近”创新报纸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宣传规律的探索》、《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评论写作:想好了再说》、《走“进”新闻写评论》、《时评热中的“地方化”和“慢评”实验》等,观点新颖,既有独创性,又有操作性。
书籍出版
近十几年来,宁波日报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结集出版的著作达10部。宁波籍人士评论杂文精品选《明州晨笔》(张登贵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新闻评论作品集《大题小作》1—4集(张登贵著,宁波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1998年、2002年、2006年版),《想好了再说》(张登贵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有话直说》(李国民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理论文章结集出版的有《学苑文萃》(袁素琴主编,宁波出版社1998年版)、《紧扣时代脉搏的思考——宁波日报“对话”选萃》(李磊明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璀璨的文化星空——浙东学术文化名人》(李磊明主编,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另有两位作者以宁波日报发表的评论为主出版了作品集:《言必由衷》(黄明朗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一鸣集》(陈鸣达著,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