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接访,架起编读“连心桥”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5-30 10:03:41

  在很多读者眼中,报纸不仅仅是刊登新闻,供人消遣的那一叠纸,它还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把读者当成亲人,架起一座“连心桥”,是《宁波日报》一直秉承的办报理念之一。

  “桥”是从一间小小的信访室开始的。在宁波日报群众工作部干了17年稿件分类、信访接待工作,已经退休的陈蓉芳大姐说,1980年复刊时,宁波日报社在厂堂街的编辑部小楼一楼,就设立了信访室,也就七八平方米大,两张办公桌,几把凳子一放就很挤了。

  “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基本是读者自由来稿,每天早晚各一次,邮局的邮车送来一麻袋信件,有投稿的,也有反映问题、要求排忧解难的。”陈大姐说,每一份来信都要分类处理。根据稿件内容,分发到各采编部室,而投诉类信件,登记造册后,发给各政府相关部门处理,“多的时候,每天有两三百封信,拆封、整理常常手指都麻了。”

  一份份投稿信,犹如一张大网,把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聚拢起来,有数不清的投稿者成为《宁波日报》忠实的通讯员。

  信访、来访也是一座“连心桥”。陈大姐说,复刊初期,很多是要求“文革”平反的,此后,农村改革开始,农户的上访也跟着增加了,“很多农民说,党报说话公道,我们信!”

  30年间,宁波日报社内部机构几经更迭,信访、接访这个“窗口”始终敞开。从厂堂街的小屋子,到后来永寿街报社大楼,再到现在灵桥边的报业集团大厦,报社每搬家一次,信访室扩充一次。目前,《宁波日报》热线值班室每年仍要接待100多批来访者,处理300余件投诉信函。

  网络时代不经意间来到我们面前。如今,不再有大捆的投稿信,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封E-mail、传真投稿、甚至手机短信稿件,网络让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更加便捷。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