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不均衡使不少地区择校现象严重,致使学生的负担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奉化市通过改革省等级重点中学定向招生制度,严查“有偿家教”,实施“校长互派”制等措施,大力推进教育均衡,把学生的“轻负高质”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
改革重高定向招生制度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效遏制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奉化市对省等级重点中学定向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
定向招生名额分配的依据为各校当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三方面。其中毕业生人数比重,2009年占40%,教育质量占60%。2010年毕业生人数比重占50%,教育质量占50%。从2010年开始还将逐步扩大毕业生人数所占比重,到2012年毕业生人数比重将占70%,教育质量占30%。
学校管理暂不占比重,采用倒扣的方式实施,凡在课程开设、编班及班额控制、节假日补课等规范办学行为方面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每发现一次扣0.3人,所扣人数划入奖励名额。
奉化市教育局在计算分配名额时,预留定向招生总数的5%作为奖励名额。奖励名额的使用,依据城区、农村适当分开的原则,分别对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予以奖励,并按中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严查“有偿家教”
奉化市教育局出台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对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做出处理规定:凡是在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偿课外辅导的,擅自在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中有偿兼职教学的,或者强迫、动员、暗示学生去参加校外办学机构并从中获利的都认定为从事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行为一经查实,如果情节较轻,社会反响不大,并能主动向学生退还所收的全部费用,将对该教师进行通报批评。如果隐瞒事实真相,造成不良影响的,视其严重程度还将受到扣除奖金、取消荣誉称号、免职调岗、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罚。另外,“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将列入教师聘用条件。
奉化市实行“有偿家教”有奖举报制度,社会各界可对违反规定从事有偿家教的行为进行实名举报。凡经举报调查核实确属有偿家教行为,给予第一举报人适当奖励,并保密。
“校长互派”为教育均衡选好“领头羊”
奉化市舒家小学是一所70%是民工子女学生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在校长练旭华的带领下,经过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该校就创造了“宁波首个童话式校园”、“宁波首部童话校本教材”、“宁波首个小学生雅容标准”等一个个“宁波第一”。“仅两年时间,在练校长‘童话式校园’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校园变得更加漂亮了、老师变得更有自信了、学生变得更加文明了。”在舒家小学工作了近20年的丁富翠老师深情地说。
练旭华原是锦屏中心小学副校长,是奉化市名教师,在2008年8月的一次“城乡校长互派”中,被奉化市教育局任命为民工子女较集中的舒家小学校长。“当时看重的就是这批城区学校副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吃苦耐劳的干劲,让他们到农村学校担任正职,可以带动农村学校加快发展、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奉化市教育局局长余兴国表示。近两年来,奉化市教育局抽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学校的副校长、中层正职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就有20多人,基本覆盖了全市农村中小学。
“从实践结果来看,这批被赋予重任的城区副校长和中层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扎扎实实地干出了一番事业。”余兴国对这些校长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原实验小学副校长范伟东去年7月被任命为溪口镇边远山区小学班溪小学校长,面对规模小、教师少且年龄偏大、长期以来教研能力较为薄弱的现实,去年下半年,作为“首届全国科研型骨干校长”的他,发起成立“灵溪笔会”、“班门读书会”和“班溪讲堂”,安排专门时间让教师读书、学习,还邀请校外教育专家来校讲座,指导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设计等,学校教研水平由此大幅提升。不到一年时间,该校一个课题被列入省规划课题,另一个课题被立为宁波市德育专项课题,3个课题成功申报奉化市规划课题。
在抽调大批城区副校长、中层到农村任职的同时,奉化市教育局还选拔了10多名优秀的农村学校校长、副校长到城区担任实职,开阔眼界、增强本领,并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现任实验小学校长王剑勇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王剑勇原是莼湖镇中心小学校长,曾打造了莼湖镇校这所现代化的农村小学。去年2月奉化市教育局任命他担任实验小学校长后,王剑勇既注重继承、又努力创新,在该市成立首个“红树林”教师读书会,引导老师们聚在一起谈人生、谈教学,改变以往“一人主讲,众人旁听”的研训局面,增进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和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许多教师感到受益良多。与此同时,从农村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他,深知农村教师的需求、农村学生的渴望,以“红树林”教师读书会为载体,加强与班溪小学、松岙镇中心小学、舒家小学等农村学校的联动,帮助他们成立“班门读书会”、“松溪学堂”、“舒馨研学社”等,并经常开展教育教学、德育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学习,有效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学校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东南商报苏善生 俞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