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瓯乐专场演出。 记者 江涛 摄
小木台上排列着数十只大小不一的青瓷茶碗,黑木架上挂着不同规格的青瓷编钟,还有青瓷做的二胡、笛子……在专业人员表演下,这些看似普通的器皿奏出了清脆悦耳的《月下笛》、《鸣鹤梦寻》等曲子。昨天,在世博宝钢大舞台上,作为上海世博会浙江周五大展演活动之一,来自宁波的“越风瓷韵——越窑青瓷瓯乐专场演出”,让世博游客如痴如醉。
瓯乐始于千年之前
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团长陈珊岳告诉记者,瓯乐的雏形就是用筷子敲击盛有不同水的茶碗进行的音乐表演。古代称青瓷茶碗为“瓯”,击打成乐曲则称“击瓯”、“瓯乐”。越窑青瓷瓯乐,就是用越窑产的青瓷为乐器演奏,是中国瓷乐器中最古老的表演形式。
据了解,越窑是我国著名的青瓷窑系,烧造史自东汉一直持续到南宋晚期,长达1100余年。而至少在唐朝,就已流行用越窑青瓷演奏。
后来,由于越窑的衰落和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局限,越窑青瓷“瓯乐”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线而濒临消亡。1998年,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出土的越钟、越埙和越鼓等一批青瓷乐器,成为我国音乐考古史上一大收获。慈溪民族乐团与慈溪越窑青瓷研究所密切合作,终于仿制出可用于演奏的青瓷乐器,并成立了浙江省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
在浙江活动周期间,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专门选择曾获全国“群星大奖”的《越·瓷风》、《月下笛》等名曲,组成了一台约30分钟的瓯乐演奏《越风瓷韵》。
古乐器注入新元素
记者在现场发现,大小不同的瓷碗内并没有注水,为什么空碗也能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陈珊岳介绍,以前用“瓯”演奏要通过加水调节音准,比较麻烦,水量的细微差别也会影响音准。为此,制瓷专家正对用于演奏的青瓷进行完善。以“瓯”为例,就是通过调节其厚度、大小、排列方式,做到不用加水也能发出美妙音律。
“你仔细听,会发现传统的瓯乐乐器主要集中在高音,它发出的声音很清脆,但是比较单一。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们研究用青瓷做成二胡、大鼓等,增加中低音乐器,使瓯乐的表现手法更丰富。”陈珊岳说,为了在世博会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他们还专门为世博排了新节目,“除了《越·瓷风》和《月下笛》是之前就有的曲子,另外像《霓裳羽衣曲》、《风中金铃》等7首曲子都是新编的。而且我们考虑到世博会上会有很多对‘中国风’感兴趣的外国游客,特地置备了漂亮的唐装演出服,衬托瓯乐的古典和高雅。”
为了演出苦练数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让瓯乐在世博舞台上焕发光彩,演员们倾尽全力,苦练数月。
昨天的演出现场,一曲《风中金铃》让现场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在这个节目中,担纲独奏的是慈溪市青瓷瓯乐团的青年演员白中华。为了这首曲子,她整整练了两个月。
一袭优雅的唐朝仕女装,头戴一朵怒放的牡丹花,略施粉黛……记者眼前的80后女生白中华仿佛从唐朝穿越而来。“我是山西人,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到瓯乐团已有2年多时间了。”白中华在大学学习的是扬琴,现在瓯乐团演奏瓯盘。
“瓯盘和扬琴有很大的区别,瓷器易碎,音区分布很特别,多是清脆的高音,在演奏中很难把握。”白中华坦言,演奏瓯盘比扬琴难多了,演出之余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勤加练习。
“能在世博舞台上演出古老的瓯乐,我们都很激动。”湖南人朱亚芳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是瓯乐队的队长,负责演奏笙。朱亚芳告诉记者,为了准备世博演出,团员们专门排练了好几个月,到世博以来,队员们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非常疲惫,但只要一站在舞台上,大家都全情投入,表现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