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电影百年 电影史上绕不过的两个宁波人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6-20 14:49:33

影片《马路天使》海报和剧照

  司马雪/文

  一

  再过十几天,宁波将迎来“电影百年”的历史。

  宁波与电影搭界,是肇始于电影放映。据有关人士考证:1910年7月9日(清宣统二年六月初三),宁波商人王敬文在江北何家弄开设影戏馆放映“电光影戏”。论据来源是,当时的《四明日报》刊登了这样的一则消息。这是与宁波电影有关的最早记载。

  放映电影,从现在来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电影的诞生是在1905年,那么五年之后,一座城市能看上电影了,那还真是一件时尚的事情,时髦的事情,了不起的事情。

  二

  说到宁波的“电影百年”,不能不说到一个人——张石川。张石川是宁波北仑人。

  电影的放映,毕竟是“终端”事项;拍摄电影,才是本原,是比放映电影显得更了不起的事情。而张石川呢,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拍摄于1913年)的导演之一(与郑正秋合导),因而有“中国第一位电影导演”之称。

  不是说1905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部电影了吗?那么时隔8年之后,才拍电影的张石川怎么会是“中国第一位电影导演”呢?原来,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不是在电影制片厂诞生的,而是在照相馆里诞生的。那一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里,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京剧《定军山》中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不是全剧。机子是固定的,也没有什么场面调度,所以根本不涉及导演这一块的。这以后,中国的电影人也拍过不少影片,但基本上都是舞台剧目的“现场直播”,无非是拍得长一点或者短一点的区别而已,如果算算分类,也是属于戏曲片。当然,也拍过纪录片,譬如朱连奎等人拍摄的《辛亥战争》等等。拍故事片,张石川可谓是中国的第一人。

  张石川自幼家境贫寒,13岁那年离开宁波跟着舅舅到上海学生意,开始赚钱养家。张石川算是一个聪慧、好学的人,在十里洋场混了三四年,就能说上一口英语了,先是当买办,后来当经理。1913年,23岁张石川开始“触电”,拍了《难夫难妻》。这一拍,就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直至1953年去世。

  《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故事从媒人撮合说起,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影片中七个主要人物围绕“结亲”一事进行活动,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饶有趣味的故事。《难夫难妻》存在着早期影片明显的幼稚性和简单化倾向,如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完全是夸张的,导演技术也极其幼稚。张石川曾经回忆说:“我和正秋所担任的工作,商量下来,是由他指挥演员的表情动作,由我指挥摄影机位置的变化。——这工作,现在最没有常识的人也知道叫做导演……导演的技巧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镜头的地位是永不变动的,永远是一个远景……”这样说来,对于中国的第一部短故事片,张石川其实没怎么像模像样地“导”过。

  由于历史的局限,第一部故事短片质量欠佳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故事片,有故事性,主题是抨击封建制度下的买卖婚姻,通俗易懂,所以颇受观众欢迎。

  拍了《难夫难妻》,张石川的名声大振,张石川的信心也大振。1916年,张石川创办幻仙公司,拍摄了电影《黑籍冤魂》。1922年,张石川又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

  后来,张石川导演了许多影片,导演手法也日渐纯熟,剧情发展过程交代清楚,有头有尾,通俗易懂,很受观众的欢迎,慢慢地使“中国第一位电影导演”的称号名至实归。像《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等影片,的确让那个年代的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张石川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张石川拍片崇尚“票房价值”,鸳鸯蝴蝶派影片赚钱就拍鸳蝴片,武打片卖座就拍武打片;左翼电影兴起,他也拍了《脂粉市场》、《前程》、《压岁钱》等片子……1941年,上海沦陷后,上海电影业操纵在敌伪手中,张石川半推半就介入其中,有了“文化汉奸”之嫌。

  不过,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说,张石川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

  三

  宁波“电影百年”,也许袁牧之的名字更能让宁波人自豪。

  袁牧之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电影局的第一任局长。他的代表作《风云儿女》(主演)、《生死同心》(主演)、《马路天使》(编导),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

  袁牧之1909年3月出生于宁波,他的老家就在海曙南郊路上离向阳桥不足百米的地方,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三合院民居。也是13岁那年,袁牧之去了上海,在澄衷中学求学。14岁时就参加了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为唯一的小演员。1930年,袁牧之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从电影历史的长河来回顾,别说电影是一种“娱乐”,由进步思想支撑的影片,更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袁牧之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

  1934年,袁牧之加入电通影片公司,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并且,这部电影是他编剧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一首题为《毕业歌》的歌曲肯定是记忆犹新的: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就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

  《桃李劫》的梗概是这样的:陶建平、黎丽琳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学校毕业后他们便结为夫妻,过上了平静安逸的生活。陶建平生性正直,看不惯职场上老板们的欺诈手段,愤然辞职后便一直失业在家;妻子黎丽琳也因不堪公司经理的骚扰而失去工作。两人都没工作,怎么生活?为了养家糊口,陶建平只好到工厂里当苦工。而刚刚生了小孩的黎丽琳,因为无人照料而发生意外身受重伤。陶建平为了能给妻子看病,迫不得已从工厂偷出工钱,结果黎丽琳还是不治而亡。万念俱灰的陶建平将刚出生的儿子送到育婴院,刚回到家就遭到警察的缉捕,最终被判处死刑。

  《桃李劫》是一部具有情感冲击力的电影,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既是对个人苦难的描述,又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悲愤控诉,情绪之强烈、态度之锐利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桃李劫》在电影史上的意义是,它是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渐将默片驱逐出了银幕,完全的有声片也逐渐取代了配音片。而影片的导演应云卫,也是宁波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宁波人在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一年之后,袁牧之在影片《风云儿女》中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辛白华——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风云儿女》里的主题歌更是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电影《马路天使》,对中国电影史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对袁牧之来说也是一样。1937年,袁牧之编剧、导演了这部影片,使他成为编、导、演“全内行”的电影人。影片通过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的真实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尖锐地抨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袁牧之的艺术构思是新颖的,导演技巧也颇为独特,把悲剧内容和喜剧手法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影片的风格既明快幽默,又含蓄隽永。这部影片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受到几代电影观众的喜爱。

  1982年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放映了影片《马路天使》,参加回顾展的欧、美、亚各国电影同行看完电影后,公认这部影片是中国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影片的优秀作品,至今仍有它的价值。1983年,《马路天使》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美影片“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

  1938年,是袁牧之电影生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一年,他到了延安,组建了“延安电影团”。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深入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拍摄纪录片,并编导了解放区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片资料。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他受组织的委派,赴苏联学习、考察。在此期间,袁牧之曾与苏联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共同拍摄过影片,同时他也曾独立导演过纪录影片。

  1946年,袁牧之回国后,在东北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厂长。在他的任上,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一部故事片——《桥》。影片《桥》,确切地说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但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通常电影史上都说它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也许由于这一切,作为宁波人的袁牧之,他的名字在中国的电影史上肯定会留下永久的铭记。

【编辑: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