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母亲是“哈云”、弟弟是“倭多多”、医生叫“衣削”……近日,慈城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钱文华在慈城发现了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无师自通东语录》。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用普通话和宁波话对常用的日语词汇和句子一一进行注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大名鼎鼎
这本泛黄的《无师自通东语录》只有80页左右,序言署名为“慈溪惕斋王仁乾”。“这个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史上可是大名鼎鼎,是慈城王氏兄弟之一。”钱文华告诉记者,王仁乾是慈城黄山村人,其祖曾创办中华老字号“寿全斋”,他本人于1870年赴日本经商,主要经营书店,专售汉籍和文具,是当时仅有的被日本政府允许住在外国人居住地的13个中国人之一。1884年,日本史学家、汉学家冈千仞在访问朱舜水先生故里余姚之后,曾到慈城黄山村的王仁乾家。“王仁乾和他的弟弟王治本在日本期间,开创了与近代日本文人进行诗文交流的先河。”据钱文华介绍,很多清史研究学者将王仁乾兄弟与清朝派日外交官员列入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册,认定“光绪初年,民智未开,赴日清人尚不多,可以认为他们是明治维新后,最早一批东渡的文人”。
最早日语工具书
钱文华通过与王仁乾后代交流,得知《无师自通东语录》为王仁乾自己创作的学日语工具书,“大概创作于1884年之前”。
记者看到,这本小册子分门别类,总共介绍了天文、地理、时令、工匠、器皿、身体、禽兽等类的常用词汇和语句,总计有日常用语781个、日常字句479句,在文后还附有日常送收单据4份。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日语学习工具书,而且这种类型也是我见过的惟一一本。”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博导王宝平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评价该书的价值。
中文标注妙趣横生
“里面的标注,我是越看越有趣。”钱文华笑着告诉记者。记者看了一下,也颇有同感。比如:日语里一月到十二月的称谓,王仁乾的标注分别是孝额子、泥额子、三额子、希额子、搵额子、鹿个额子、希之额子、哈之额子、库额子、求额子、求之一额子、求泥额子,让人忍俊不禁。“我找了好多日语专家,他们都说,这本书上的标注和日语里的真正发音很对得上号。”钱文华笑着说。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文 龚国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