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不幸身患重病
郑琴妃的丈夫徐国君,今年48岁,1994年曾在某铸造厂做工,1998年离开该厂回家自谋职业,靠修理自行车赚钱补贴家里。2005年年末,徐国君感到干活时特别容易疲劳,后来发展到胸闷气短,去医院求诊后被确诊为“两肺肺气肿”,疑为当年在铸造厂工作落下的职业病。“我们曾向有关部门投诉,但是因为老公离开那个铸造厂时间太长了,没有办法取证,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郑琴妃说。
徐国君得病后,家里就靠郑琴妃每个月8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已经花光了几万元的积蓄。夫妻俩的儿子今年在读高二,中午娘俩经常吃水煮年糕蘸一点酱油对付一顿。
周围的街坊四邻看在眼里,平时能帮则帮,房东老婆婆每当子女有什么好吃的孝敬她,也会留给孩子吃;邻居陆大姐平时也是100、200元的资助郑琴妃。虽然乡亲们的热心肠让郑琴妃感到了些许温暖,但她心里很明白:要想彻底治好丈夫的病,这些钱无疑是杯水车薪。“何况乡亲们自己也不富裕,我怎么忍心一直靠他们帮助呢?”
5年过去了,徐国君的病越来越严重,饱受病魔折磨的他从原来的120斤瘦到了现在的80斤。邻居们也说,以前还见到徐国君到院子里走动走动,晒晒太阳,如今连多坐一会都吃不消。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虽然头顶吊扇很凉快,但徐国君的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从他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艰难,还伴随着厚重的喘气声,脸色灰暗无光。郑琴妃在一旁心疼地看着丈夫,返身回屋抱来了一个氧气袋子,让丈夫赶紧吸上一阵再说话。
徐国君对记者说,他也知道妻子这几年的辛苦,他现在像一个废人一样,感到活着是一个拖累,一点意思也没有。他知道,随着病情的恶化,他随时都会停止呼吸,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能活着看到儿子参加完高考,看着儿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行了。令他欣慰的是,儿子学习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
“如果我去世了,我愿意把遗体捐献出来,以救助那些需要的人。”徐国君说,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要是走了,唯一感到对不起的就是郑琴妃,她是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跟着我没有让她享到福,只有下辈子回报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