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已有705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全国领先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7-04 07:53:16

  中国宁波网讯 全市农村完成了社区建设布局规划;全市已有705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27%;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村社区建设群众满意度评估……“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并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近日,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


  农村社区建设,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验。2005年至2007年形成工作思路,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2007年至2009年开展试点,其中慈溪、镇海于2007年4月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2008年出台《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2009年至今,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农村社区建设覆盖80%以上行政村的目标任务。今年,我市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了市政府实事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多种模式。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一村一社区”模式,以单个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如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等;“多村一社区”模式,将地域相近、产业相近、生活环境相近的几个行政村联合起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如北仑区九峰山社区等;“一村多点”模式,即在行政村中心位置建立综合性服务中心,并在自然村或居住区域设立服务点,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此外,还有拆迁型、近郊型等多种模式。


  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各地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形成政府为引导、村集体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资金达5.19亿元,累计建成社区服务中心616个。其中,镇海区62个村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说,宁波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定位和机制,抓住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务。我市各地重点推行公共事务全程代理制,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坐班实行“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以政策咨询、基层党建、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劳动就业、土管、综治、外口管理8大类30多个代理服务项目,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办理各种公共服务,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打包服务”、“家门口”服务。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已累计服务村民80多万人次,村民平均满意率达到94%。

 

  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农村管理方式的创新。针对农村外来人口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的情况,我市坚持“寓管理于服务、服务与管理互动”的原则,全市普遍建立起和谐促进会、共建理事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全市农村登记备案的各类社会组织已达3982个,农村外来人口与本地农民实现了“同服务、同管理”,新老居民相处更加融洽。同时,探索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村社区工作队伍。目前,全市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已达4270人,其中村干部占68%,大学生“村官”占16%。。(宁波日报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周兆骏)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