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暑期实践选在墓地 宁波大学生的想法有点“潮”
稿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 2010-07-05 14:52:54

  这是一支由11个女孩和4个男孩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沉浸在南非世界杯的激情与狂欢时,他们的目光却牢牢盯向了宁波各地的生态墓园。

  他们全部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组成了一个名叫“城意生态团队”的学生社团。

  按照计划,他们要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走访宁波六区三市两县的主要生态殡葬园区,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形式,让更多的宁波人了解生态墓葬。

  跑墓地这个项目从来没人做过

  “没有人想到她们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暑期实践。”拖着行李回家的小李有些诧异,也有些失落,因为自己要好的几个同学将在暑期选择和自己不一样的方式度过。

  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和负责人,张旖洵为了这次墓地实践活动,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上海世博会“大学生驻站记者”全国前500强、校报编辑、新生助理班主任……很难想像,这个拥有多项荣誉和“头衔”的人,竟然只是一个刚刚交上大二期末考试试卷的小姑娘。

  “选择这个课题,是为了参加一个‘调研三农创富家乡’的项目计划大赛。”张旖洵说,一开始她想过做关于农村耕地流失、农村教师缺失之类的调查,但“总是觉得新意不够”。后来,她看到报纸上有关天价墓地的报道,便将思路转了过来:“我们查过了,以前的大学生实践从来没做过这个项目,虽然有点另类,但蛮有意义的”。

  有些出乎张旖洵意料的是,这个项目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我们的队伍由人文、机械、经管等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成外联、文字、协调等部门,张旖洵称,“这样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会按照工作进度进行调动,尽量让每个人接触一下不同的岗位”。

  做问卷人家说做这个就是找打

  尽管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自信满满,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这个绝大多数队员都是大一新生的小团队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们只在学校争取到800元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印资料,制作宣传板,很多时候成员都只能自己掏腰包,可从来没有人要求退出。”尽管筹备得十分辛苦,但成员们都觉得这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郁闷的是很多人都不理解。”负责外联拉赞助的陈运刚每天都要跑二三十家公司,吃了很多闭门羹不说,好不容易有几个感兴趣的,一听项目名称就直接拒绝了。最终,陈运刚找到以前有过合作的公司,要到了一批小礼品,可以发放给接受问卷的群众,“赞助虽然算是拉到了,可人家唯一的要求竟然是不要提公司的名字。”陈运刚一脸的无奈。

  陈运刚的尴尬,发放问卷的张新心也深有体会。一大早出发,中午顶着毒辣的太阳,准备的150份问卷,却做了只有一半。“一提到殡葬,很多人都觉得不吉利,怕触霉头,还有的倒是愿意做,可是对生态殡葬根本不了解”。张新心说,做一份问卷常常要花10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先要给别人解释半天。“在镇海的双桥商业区,有个店老板看我们做这种问卷,劝我们不要做了,说做这个不是找打就是找骂。”

  谈收获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们的团队很活泼,和大家在一起很开心。”这是几天活动下来,刘歆恩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同样的感受,也让许俊颖收益良多,这个喜欢跳舞,善于演讲和辩论的小姑娘,说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学到了很多。“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学到了很多东西。锻炼了团队协调能力,虽然很苦,但要坚持,只有团队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项目。”

  “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想我会改变一些以前的生活态度。”从一开始的好奇和害怕,到神态自若的穿梭在各个生态公墓之间拍照,收集资料,对18岁的张心怡来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墓地,并学会坦然面对。”张旖洵说。

  据《杭州日报》记者 陈炜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