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72小时创新竞赛” 封闭空间体会团队精神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7-09 11:37:32

  中国宁波网讯 从创意,到设计制作……只有短短72小时,你觉得可能吗?这个暑假,宁波大学材料化工学院暑期实践将瑞典首创的“72小时创新竞赛”移植过来,考验自己学生的创新能力。昨天下午5点30分,“72小时创新竞赛”结束之际,记者走进宁波大学一栋普通的学生宿舍楼内,见证同学们走出封闭训练室的那一刻。

  是一种创新激励模式

  “很多人都觉得创新发明需要很长时间,其实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建立一种相互扶持的精神体系,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会被激发出来。”活动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侯琳熙老师介绍,过去的72小时里,3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被平均分成六组,每组必须在封闭的空间内(每组一间寝室)开展连续72小时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与学生所在学科相关的2-3个创意产品或创新思路。

  “所谓的封闭是相对的,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寻求帮助,但除了吃饭半个小时以外,其余时间必须在寝室内完成项目。”侯老师说。

  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应用化学大三学生姜博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发明就是研究员在实验室埋头苦干,或者专家学者发表理论著作,但“72小时创新竞赛”完全打破了他的观念,他很想体验一下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我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尝试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可以激励自己今后更好地学习。”

  数字媒体大一的学生余开觉得新颖的比赛形式给自己带来更深体会,“互不认识的5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运作,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女式自调高跟鞋、相框式可旋转挂钩、静电清理器、野外伸缩净化杯、抽拉式插线板……最终,6个参赛小组提交了20多项用于改善日常生活的创新产品和方案,其中一些具有潜质的可行性成果将在材化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孵化”,并申请专利。“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从改善日常生活出发,技术含量可能不高,但最重要的是一种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体验。”侯老师说。

  据了解,在2008年举行的“72小时创新实践”比赛上,产生了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一项,自然科学学术类论文两篇,更让人欣喜的是,还有三个项目被企业买走,推向市场。

  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

  在过去的72小时里,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到底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成员曹琳霞来自会计学专业,更多关注产品的可实现性,她参加此次活动的体会是:“不仅仅要研制产品,还要注意成本控制,这样才能推向市场。”

  绘图制作对工业设计的于婷婷来说并不陌生,她认为,创意产生,就是一个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一定要听取来自其他成员的意见,通过不断讨论和改进,创新出来的产品才经得住检验。

  “比赛改变了我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这是应用化学陈慧奇的感受。

  而姜博文最难忘的是,7月6日这一天,他在封闭训练室里度过了21岁生日。除了获得创新产品之外,队员们还获得了更重要的副产品——团队精神,成员卢越说。

  (宁波晚报记者 白蓓 通讯员 周洵英 韩鸿儒)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