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郁进东 武力 张伟
走在宁波港长长的港岸线上,只见运输车辆往返穿梭,吊塔升降腾挪,一艘艘货轮在汽笛声中进出繁忙,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急剧萎缩,出口外向度高达81.6%、外贸依存度高达118%的宁波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宁波市委、市政府反复调研分析得出结论: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旧有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新形势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宁波必须再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从一个地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优势特色出发,既要确定“转”的目标、把握“转”的方向,又要开辟“转”的途径、找准“转”的突破口。宁波要牢牢抓住历史性机遇,以大都市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
“宁波的特色和优势首先是开放型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我们谋求做大平台,做强支撑,做优服务,达到做活市场,做火生意,做强企业,推动宁波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战略已定,宁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宁波如今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巨头全部登临宁波港,宁波港形成了覆盖世界的近22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月集装箱航班已超过了1000班。2009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3.84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世界第四。
2010年5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宁波—舟山港“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宁波、舟山两港合并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宁波—舟山港作为我国港口资源最优秀和最丰富的地区,必将发挥出深厚的整合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随着2008年5月1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缩短120公里,到达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等地只需两个小时。现在,跨海大桥车流量日均3万多辆次。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翼的慈溪、余姚、鄞州、奉化、宁海、象山等市县区,是宁波民营经济和制造业最为根深叶茂的地方。如今这里的产品正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源源不断地运到全国各地。打通进入长三角的便捷通道,无疑为宁波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借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东风,宁波自信能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背景下,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并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塑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增强信心,加快行动。今年3月底,宁波在上海举行了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会。13个高规格的金融、航运项目签约。宁波港集团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共同投资的上海港航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两个航运巨头首次进行资本合作引人瞩目。
据了解,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宁波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率先与上海开展类似推进活动的城市;
宁波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不久前获批,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宁波到2015年将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内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规范高效、接轨国际的开放型经济先行区;
宁波民营企业再次发力,不少出口型企业借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内外并举,开始走上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之路。如宁波通用轴承有限公司加强与汽车厂商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的新产品。宁波潘易卷尺有限公司坚持“以内养内,以内促外”,内销外销良性互动。有各类文具企业超过2700家的宁波文具行业,在广博、得力、贝发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大步走向国内市场,广布销售网络,图谋在国内市场异军突起;
紧紧围绕发挥大港口优势,宁波临港工业则加快了对接国际一流的速度。坐落在宁波化学工业园区的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龙头——乙烯裂解装置日前生产出合格乙烯,这个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国产化率最高的乙烯工程一次开车成功,结束了浙江省没有乙烯工业的历史。宁波化工园区、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大榭开发区,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宁波港周围的珍珠熠熠生辉。宁波化工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迎来了大规模投资期,两个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60亿元的大项目即将动工兴建。目前,园区已落户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阿克苏诺贝尔项目等一批重化工项目。去年区域内工业产值近90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千亿元。
从产业布局上,宁波依托临港大工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三大基地”建设,着力构筑“高端型”、“集群型”、“生态型”、“创新型”、“开放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而横空出世的杭州湾新区最为引人瞩目。这个原来只是交通末梢的滩涂地,成为宁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大平台。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高水平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凸显了宁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周江勇介绍说,“新区启动开发至今,累计投入近50亿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驱车在35平方公里的新区工业区,只见“九横十纵”主要道路已成框架,区内交通、电力、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设施高标准配套,服务业区块首期10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启动开发,如今已建成欧洲工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分基地,引进工业项目259个,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开工企业214家,投产企业189家,包括美国库柏、韩国SK、日本岛津等3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以及吉利沃尔沃汽车、兆隆合金、金田铜业、雅迪车业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这些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后,新区将崛起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个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必将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专家认为,鲜明的转型发展战略已使宁波成功站上了新的起点。宁波通过冷静地对开放型经济进行重新梳理,科学谋划,提出了建立完善内外对接的开放新体系,把已有的开放型经济优势转变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势。这充分说明,宁波已经摈弃了过去“境外国外才是外”的思维,树立起了“宁波之外就是外”的大开放理念。这正是宁波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宁波市委、市政府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宁波经济要最终实现从单一面对国际市场向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双重需求转变,开辟出“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开放新格局,还需较长时期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快推进落实一系列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自主营销新体系,包括鼓励宁波企业到境内外设立销售中心、直销基地、营销网点、贸易办事处和售后服务机构,通过合作、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进入较为成熟的国际国内营销体系等;二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研发设计新体系,包括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企业(机构)、项目到宁波落户,推动境外研发机构与宁波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等;三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生产制造新体系,包括支持宁波企业发展总部型经济,建立分支机构,兴办加工企业、制造基地和生产园区,更好地利用生产、人力和贸易资源,缩短宁波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等;四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投融资新体系,包括加强境内外投资促进网络建设,在国内重要城市和境外重点区域选定一批专业招商机构和商务代表,组建内外互动的投资促进体系等;五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服务外包新体系,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提升宁波服务业发展水平;六是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服务保障新体系,包括构建政企协作机制,推进对外经贸业务全面便利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境内外企业(机构)为平台,引进境内外决策运筹、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人才,为打造总部型经济提供智力支撑。
可以预期,随着这些立足对接、眼光向“外”的措施实施,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外向型经济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原载7月2日《经济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