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藏于千顷翠竹间的宋代古驿道多处塌方待修缮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7-16 13:15:09

  中国宁波网讯 距象山丹城约11公里的墙头镇岭下村,有一条卵石铺砌而成的古驿道,据象山县志记载,这条卵石驿道始建于宋嘉定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古驿道东起墙头镇岭下村倒马坑,西至西周镇欧阳桥凉亭,全长2180米,宽1.5米至2.5米,全程为卵石路。

  这条被当地村民称为西沙岭的古驿道入围2009年度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然而,古驿道命运坎坷,2公里长的路面已出现10多处塌方,最严重的一处塌方长约38米、深8米、宽1米。当地村民对古驿道的现状很担忧,期盼政府尽快对古驿道进行修缮。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这处古驿道,墙头镇岭下村村民见记者为村里古驿道修缮一事特地从宁波赶来,很是激动。“请替我们村里好好呼吁一下,这条古驿道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有800多年的历史,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因保护不力而毁掉啊。”村民们殷切地说。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振领着记者上山察看了古驿道的现状。

  在上山路上,陈德振向记者介绍了一些有关古驿道的历史。这条古驿道是象山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古驿道,岭上有一个凉亭,称“止息亭”,岭东山腰上有一个“半岭亭”,西坡岭下还有一座“欧阳桥”,这些历史遗迹都与古道融为一体。古驿道旧时为象山县西主要交通道路之一,明清时被列为象山至宁海、宁波的驿道,它是研究宁波道路交通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象山解放时,解放军还是从这条古驿道进入象山的。对岭下村村民来说,古驿道在留下许多历史印迹的同时,还发挥着它道路的作用。现在,山上种着许多毛竹、橘子、茶叶等经济作物,村民上下山,都走这条古道。

  从岭下村倒马坑上山,走在这条卵石铺成、弯曲延伸的山路上,依稀可见当年石匠精心铺筑山路的场景。尽管古道路面多处破损,但沿着古道上山,却能感受到“但闻溪水声,不见水流处”的意境。古道两侧翠竹青青,抬头远望更有千顷翠竹,蔚为壮观。

  “近几年,古道名声变大,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陈德振说,但这路毕竟是年代久了,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部门频频上山安装电线杆等基础设施,使古道不堪重负。

  在半山腰,记者看到了一处破损严重的路面,一米多宽的卵石路有三分之一的路基已经坍塌,塌方的土石滚落到路旁的山溪里,没有了植被和树丛作天然屏障,挨着山溪的路面就像是悬崖。

  “山上有个寺庙,平时往来的多数是老人,而且走夜路的人也不少。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滑下去。”看着这处塌方路基,陈德振担忧地说。

  一路寻访,记者发现整条古道大大小小的破损路段有20多处。

  “古道破损严重,却未修缮,问题是出在维护资金上。”陈德振告诉记者,古道路面破损、卵石缺失,村民还可以自己维护,从山溪里找来石子补上;可路基塌陷后,村民则是无能为力了。为修缮古驿道,村里已多次向镇里反映。

  就岭下村村民热切期盼的修缮西沙岭古驿道一事,记者采访了墙头镇政府。

  “西沙岭古驿道历史上是出象山县的主道,被称为官道,是历史上象山民间交通、商贸的重要道路,也是迄今为止象山县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条古驿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墙头镇政府宣传干事林卓介绍说,一直以来,墙头镇和岭下村每年都要对古道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但近年来,由于突发灾害天气增多,致使西沙岭古道岭下段出现了多处塌方。今年台风到来,估计塌方面还会进一步扩大,修复工作是迫在眉睫。

  林卓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关于要求解决西沙岭古驿道修复资金的报告》。“这是今天上午镇政府刚刚向县政府递送的报告。”林卓说,经初步计算,古驿道所需修复资金约为30万元,但目前镇财政存在较大困难,岭下村亦属经济薄弱村,无法承担修复费用,所以希望县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目前此事正在推进中。

  宁波晚报记者 张 寅 实习生 刘 慧 通讯员 林 卓 姚 雪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