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联合军演终于上演
这是34年来美韩举行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进一步推高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文/李大光
7月25日,“因故”一再推迟的美韩藉韩国“天安号”爆炸沉没一事举行的联合军演终于在韩国东海(即日本海)举行。美韩两国此次在日本海的军演出动总共20艘战船、200架飞机以及8000名陆海空三军人员。这是自1976年以来,美韩军队进行的最大规模军演。
演习的起因是沸沸扬扬了几个月的“天安号”事件,这是多年来朝鲜半岛西部海域发生的一次罕见的事件。
近年来,南北双方的海军曾多次在该海域发生冲突。一直以来,由于背后有美国撑腰,加上经济和技术实力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拥有绝对优势的韩国海军,依仗强大的海上力量向来没把朝鲜海军放在眼里,而且在以往基本都是占便宜的。而弱小得多的朝鲜海军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每次海上冲突基本上都是处于弱势的吃亏状态。而“天安号”事件使韩国海军遭遇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惨重损失。
“天安号”事件之后,韩国政府高调抨击朝鲜,将相关决议提交联合国,而朝鲜亦高调反击。韩国政府于5月20日公布关于“天安号”爆炸沉没事件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该舰沉没与触礁、钢铁疲劳、内部爆炸均无关系。报告列举各项证物,断定天安舰是被“朝鲜军方进行的鱼雷攻击”击沉。但是,沉没事件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有很多疑点,现有证据不足以认定朝鲜是元凶。
自6月初以来,美国和韩国就一直大张旗鼓地扬言要在黄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因沉舰事件进入博弈阶段之时,美韩两国举行联合军演,标志着美韩要进一步推高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韩美军演意在对朝示警。7月20日,韩国国防部长金泰荣同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韩国国防部举行会晤。金泰荣在会晤时说,通过“天安号”事件,韩国深切感到韩美同盟的重要性。盖茨在讲话中说,在演习过程中,将包含反潜演练等多个步骤,以“提高我们远程作战的能力和信心”。他说,本次军演的主要目的是给朝鲜一个“强势的信号”。
两国防长在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7月25日开始的日本海军演是美韩两国未来一系列军演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一次“防御性质的演习”。其目的在于向朝鲜阐明,朝鲜“必须停止敌对行为”,韩美今后将为韩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加强联合防卫能力。
这次美韩联合军演是1976年以来美韩军队进行的最大规模军演。美国出动了排水量9.7万吨的“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三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参加军演。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母之一,载有6000多名美军官兵,载机约80架。美国媒体认为,出动“乔治·华盛顿”号参加军演意在就“天安号”事件对朝鲜发出“恫吓”。
韩国则将派出一艘排水量4500吨的“独岛号”大型登陆舰、数艘常规潜艇和多架F-15K战机参加。另外,冲绳驻日美军基地配置的最新式战斗机F-22和韩国的F-15K等200多架飞机也被投入演习。这是F-22首次参加在朝鲜半岛举行的演习。F-22可以在起飞后30分钟内对朝鲜的宁边核设施进行打击,是一小时内可以在朝鲜全境进行作战的尖端战斗机。
韩美联合司令部作战参谋部长约翰·麦克唐纳表示:“4架F-22战斗机将参加演习实施联合打击训练,这是为了显示韩美同盟关系的重要性。”据悉,美国的网络司令部也将参加演习进行网络防御演习,计划还将进行空中加油训练。两位防长还表示,双方商定今后数个月内在日本海和黄海进行一系列联合军演’,但双方没有透露这一系列军演的时间、人数、目的和演习的具体地点。对于今后的训练,韩美两国将进行密切协商,制订具体的计划,并讨论了有关推迟作战指挥权移交时间的后续措施。
此外,美韩双方还对朝鲜半岛局势表达了关注。美军称继续驻扎在韩国,并维持目前2.85万的兵力,进而保持充分的联合作战能力。盖茨代表美国再次对韩国承诺,将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常规武器及导弹防御。韩国则强调了维护目前两国同盟关系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司令部”20日向朝鲜通报了日本海联合军演的时间表,韩国国防部则向参加“天安号”调查的美国、澳大利亚、瑞典、英国,以及中国、日本、俄罗斯、韩战联合国军16国通报了联合军演时间表。
韩国方面最早曾宣布将在黄海进行演习——黄海靠近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和政治中心;后来,一度有媒体报道称“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到黄海参加演习。此事引起中国方面高度关注,一个月内五次作出表态,反对美韩在黄海联合军演。
尽管盖茨在20日发表讲话时特别提到,此次军演不会威胁中国,但谁都知道,美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它在中国附近进行军演,中国不可能不保持高度警惕。美国在日本海举行军演也许不会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在东亚地区举足轻重的美国,应该谨慎从事,从大局考虑。
此次美韩联合军演的地点由黄海转向日本海,说明美方清楚这件事对中美关系并非儿戏。中方也不要因为美国“华盛顿”号航母没有来黄海就觉得取得了什么成果,而是更应该密切关注美韩以后的一系列联合军演,冷静观察、慎重发声。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