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蔡胡祠古戏台雕饰繁复,保存得十分完好。
指路:可到汽车南站乘坐到宁海的汽车,在宁海坐到大蔡村的中巴,可于大蔡村口下车。自驾车从甬临公路西店或梅林站往大蔡方向直接可到。
四山环绕,一水东流
到达大蔡村时,已是正午时分。烈日下的村庄依然宁静,偶尔的蝉鸣反而让这里有种隐者之地的感觉。
“柳影弯月迎风鸣,狮象雄立听鼓声。”这是宁海县深甽镇大蔡村胡氏宗祠大门的对联。2008年5月,胡氏宗谱第十三次重修,祠堂古戏台曾经连演五天五夜的戏文,大蔡村热闹非凡。
大蔡村原称象原,村口有狮子山和白象峰左护右卫,山谷中心坡地形如巨船,故又称为船村。象原村西有海拔900米的望海尖,南有海拔931米的望海岗,北有海拔550米的黄登尖,旧有古道穿越山谷往西经奉化或宁海通新昌、天台。在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天台蔡闻定偕夫人沿着古道徙居于此,之后因村里蔡氏人口最多,村名改为“大蔡”。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原籍徽州的胡直夫与金氏自奉化簰溪迁入后,亦耕亦读,子孙繁衍胜于蔡氏。如今村中有近千户、近三千口,多以胡姓。《胡氏宗谱》记载道:“象原者,余之梓里也,安定开基胡公受氏,盛自唐初,迁由宋始。此路通马岙,地接龙宫,奉川在北,香水流东,界隐峰兮径通……”把这座四山环绕、一水东流的古村描写得出神入化。
满铺卵石,一片古意
大蔡胡祠及古戏台,坐落在大蔡村的进口处。旧时从宁海县城至大蔡22公里,象原溪自西向东流入凫溪汇集于象山港,在大蔡村这一段长达2公里,村落民居多在象原溪之南。所以进村必先从溪北的古道过跨溪的洞桥之后在祠堂前经过。而祠堂靠溪,因此北墙兼作祠堂照壁,墙外就是村道。为此要进入祠堂必须从祠堂东西两边的边门进入。边门也就成为头门,台州式的翘角马头墙似一顶官帽,故又称官帽门、官帽墙。进入祠堂后的前道地满铺卵石、青草丛生、一片古意。五开间的仪门开三道门,左右有八字式护墙,灰塑、石刻、砖雕十分精致。朝北的仪门檐下的月梁、卷棚“牛腿”都由名匠施雕,特别是一对倒挂狮子和凤凰堪称罕见。仪门全都不施彩漆,尤显古朴精致。
据《宗谱》记载,胡氏有胡象泉在明万历年间官至京城兵马司指挥,多次获皇上嘉奖,恩赐建“狮子阊门”,今遗存尚留。由于原迁入时始建的祖堂不适应家族发展,在清代嘉庆己巳年(1809年)选择在村口新建《追远堂》,戏台也同时建造。进入仪门之后就见到高敞的正厅祖堂,正对戏台挂着《追远堂》金字匾额,戏台及勾连廊也都不施漆饰。
雕饰繁复,精巧完好
古戏台是祠堂的中心,左右的看楼各五间,可容得数百村民看戏。五开间大厅宽20米,深13米,保留宋明时代的梭柱和侧脚,花篮式的石柱础下托有覆盆石。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曾做过学校,所有结构保存较为完好,遗憾的是通体曾刷过一道石灰水,不少精雕及彩画都模糊不清。
古戏台与勾连廊连成整体,在廊下看戏是家族中最高规格的待遇。戏台台面没有护栏,宽4.9米,深5.8米,台口离地1.6米,有四条木柱支撑。台上有一堂木屏风挡住后场。台前的对联可以卸下更换,如做戏时挂“明眼者直视观我,慧心人可当读书”,如有婚事或丧事在祠堂进行时,对联就更换其他适合的内容,堪称别出心裁。
戏台中心的藻井是同心圆攒尖顶,小座斗与花拱昂头依次承托、出挑,并逐层收缩于井顶,十六条雕刻龙凤的经线也集中于顶部。戏台檐下的平板枋和小座斗、昂头等刻成如意龙头状,虽未曾漆饰,至今完好无损。戏台连接的勾连廊藻井是中心八角攒尖,二边卷棚顶,四周16攒小斗拱承托同样精巧完好。戏台下面的地坪还是铺着古朴无华的溪滩卵石,长出青苔,与整体环境十分谐调。
大蔡胡祠的戏台曾经每年好几次演戏。《象原胡氏宗谱》记载:“正月迎神于祖庙,张灯演剧,自初五夜起至初九夜乃息……”其他如十月初五、初六、五谷收获、境主诞生等,平时如寿诞、婚事、请神、关谱等也可演戏。在戏台的后场,刻有新昌越剧团、嵊州红星百花越剧团等演出字样。
[名词解释]
【照壁、照墙】相当于屏风作用。正对中门的屏风状砖石砌的壁状单体建筑称“照壁”。与围墙联在一起称“照墙”。
张落雁 杨古城/文 王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