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梁坑潘祠古戏台:野趣横生,独守寂寞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7-25 07:36:14

梁坑潘祠古戏台不重漆饰,古朴而厚重。

梁坑潘祠古戏台的藻井,工艺精巧。

  张落雁杨古城/文王鹏/摄

  指路:可到汽车南站乘坐到宁海的汽车,在宁海坐到大蔡村的中巴,于梁坑村口下车。

  野趣盎然

  这座村落,充满了一种野趣。且不说,祠堂前的那一棵五六百年的银杏树,长得如此写意;且不说,溪上的一座古老石桥,绿茵茵的野草顽强地从石缝中钻出,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只要看那株老树横斜于小溪上,显得如此自由散漫……

  潘志常老人听闻我们到来,急急地赶来为我们开门。当他徐徐打开潘氏宗祠的大门,就可见到门墙左右刻有一副对联:支分康谷源流,派出荣阳世泽。我们要探访的古戏台还要再迈过一道门槛。潘老伯得意地说起,2008年正月,村里“关谱”做戏,祠堂和戏台经修缮之后,数百潘氏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在祠内看戏,梁坑村数十年没有这么热闹过。距今两年了,做戏的热烈场面潘老伯还说得眉飞色舞,有宁海来的,有上海来的,有宁波市区来的,村里村外人流车龙如潮。

  如今村中很难统计老房子里还有多少人,大多数的年轻人已迁往村外和县城,留下的多是恋乡爱土的老人们,这种聚众看戏的热闹场面格外难得。祠堂修缮后改作了老年协会,每天还有老人们在此弈棋、看报、喝茶、聊天,他们也许是这座古村、祠堂和古戏台的最后守望人。

  梁坑,其实并无梁姓。村在宁海县城北近20公里的凫溪上游,旧属大蔡乡,今在深甽镇的一个山谷中。《宁海县地名志》中记载的该村,131户467人,基本上都以潘为姓。据潘志常老人说,老祖宗迁来时,有梁姓居住,故称村为“梁坑”。村庄背山面溪,山村下面日夜流淌的清流汇入凫溪后流向象山港。据《潘氏宗谱》的记载,潘氏先祖乃周文王之子“封邑于潘”,故以邑为姓。在唐朝唐宪宗的“六军使”潘仁约自河南荥阳迁入浙东宁海县独山,即今属深甽镇的独山村。“独山”旧名“鱼山”,形如卧鱼,孤峰突起,高115米,潘氏以为吉地,在此定居发祥。然后自宋至明清,又分迁宁海县各地,其中一支往南迁宁海城北,如回浦之潘天寿一系。而潘五福一支于南宋德佑(1275年~1276年),自独山又往北溯溪4公里迁入梁坑。此地地处山口,潘氏以山林农田为业,建祠堂兼作学堂,在此繁衍生息,已传至28代了。

  古朴厚重

  梁坑村的潘祠宗祠占地700余平方米,建在村口的一座平岗上,左右及祠后都是山地和林木。由于地形限制,朝西的祠堂只能在南与北两边开二道边门。而五开间的仪门,面对朝西的照墙,墙下与高达5米的石坎墙基相接,故从边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门内满铺卵石的前明堂和三道仪门。仪门檐廊三间,卷棚顶,檐柱4条刻有“牛腿”,左右二间偏房围有砖墙。由于檐廊采用二道柱拱,撑拱上有连楹木承托二重椽出檐,故檐廊特别深宽。进入仪门之后的中庭明堂中心有戏台和勾连廊相连,戏台四条木柱明显侧脚,屋顶翘角平缓,“牛腿”及座斗、角科按古制。戏台宽深各4.55米,设有围栏。台口高1.44米,左右厢楼各四开间。据《宗谱》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祠堂与戏台重修,近150个春秋后,在2008年第12次重修宗谱时,再次重修了祠堂,但依然保留古制,仍不重漆饰,故显得古朴而厚重。戏台的顶与勾连廊连在一起,总长度有8米。

  在祠堂内,仅戏台的藻井和勾连廊的藻井曾有彩漆精绘,今存残迹。戏台的顶部采用同心圆穹窿顶藻井构建,16条雕刻的小斗拱,从井口集中于顶部的铜镜,四方的井枋内外都有三叠五攒斗拱承托。可惜精巧彩画大多已经图像不清。勾连廊顶部的藻井为三个小卷棚顶,四周有小斗拱承托。廊檐二角缓缓翘起的双重角梁,也曾施漆彩画,显示了建筑戏台工匠精巧的手艺。

  戏台由10条木柱支承,其中4条是台板下的支柱。戏台下三面的地坪铺石板略高于明堂地面0.15米,而明堂的鹅卵石地面长出的青草已一片新绿。由于地面有凸起处理,故下雨也不会积水。

  独守寂寞

  厢楼和祖堂离戏台勾连廊仅五米。其中祖堂五开间,也没有任何漆饰,仅在檐柱牛腿上作雕饰,堂内挂有《振业堂》匾额,一副对联写道:“左昭右穆历世音容如在,春祀秋尝千年血食长存。”可见祠堂内做戏、祭祖都是怀念先祖、明礼识义。如今改作老年协会“老年之家”后,祠堂有人管理和活动,虽然简朴无华,也显得庄重和有了人气。但平时如果村民有婚丧寿庆则祠堂内会人群济济,村民的有些会议和通知、布告也将祠堂用作媒介,故祠堂又成为村民们沟通信息的场所。

  从祠堂走出后进入村中,卵石路和石板路七高八低通向一座座老宅,然而再也没有见到一块平地。村中民居似同山谷梯田,高低起伏、重叠错落。潘志常老人说,只有到了过年过节,古村才又生气勃勃,戏台可能又会做戏。而现在村内住着的多是年老的村民,他们仍在附近山林田地上劳作出没,入夜在老屋之中度过寂寞,老年协会和祠堂戏台是他们互相沟通、忆古思今的最重要场所了。

  名词解释

  【连楹木】连接木构建筑的檐椽、檐枋和檐柱的长木,起到承重均匀和加固的作用。

  【二重椽】为了增加出檐的深长,在檐口增加一排檐椽,使檐下空间加大。

  【关谱】我国民间习惯60年重编一次《宗谱》,编成结束称关谱,要开庆贺会。

  张落雁 杨古城/文 王鹏/摄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