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何落户宁波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7-28 08:18:38

潜水探摸

水下摄像

水下考古成果

  历史:从水下考古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

  7月29日,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在北仑正式挂牌,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历史:从水下考古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

  翻开宁波水下考古的历史,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展现在我们面前。

  1998年12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宁波水下考古工作由此揭开序幕。

  10年后的2008年7月,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升格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

  2010年7月29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正式挂牌,并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区奠基。

  如果说,宁波水下考古最初是为了收集浙江沿海水下文化遗产信息的话,那么,现在宁波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主要承担东海海域水下考古及相关研究工作,而且正成为维护国家领海和水域文化遗产安全与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何落户宁波?宁波凭什么能担此重任?

  作为江海交融的港口城市,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这里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始发港,拥有丰富多彩的水下文化遗产。近年来,宁波港已成为我国四大深水枢纽港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

  近十多年来,宁波在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方面创造了不少全国“第一”:国内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国内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率先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人才位居全国前列;率先提议、实施将水下文物普查纳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序列;率先制定水下考古与水下文物普查技术标准规范;召开全国第一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与总结会……

  从人才方面看,目前宁波拥有水下考古队员7名(浙江共9名),其中水下考古教练1名(全国共6名),潜水长1名,具备深潜至水下60米—80米能力的技术潜水(深潜)队员4名(全国共16名),出水文物科技保护人员2名(浙江共3名),专业培训人次与专业人才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宁波多次承办了高规格的全国性水下考古工作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仅2009年,就有“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会”、“中·法‘船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水下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总结会”等三次重要会议在宁波召开。2010年上半年,我市专家还参与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写及论证。

  宁波参与了几乎所有国内重大水下考古与水下文物调查项目。1998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开展了象山港水下考古调查与探测探摸工作,开启了浙江沿海水下考古工作。“十一五”期间,再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启动了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工作,确认了7处沉船遗址、3处疑似沉船遗址和12处水下文物点,初步摸清了浙江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及其分布规律,为“十二五”浙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片区规划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2008年和2009年从象山渔山海域发现的清代道光年间木质沉船中采集出水了“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日本铜币、精美青花瓷、铜器、锡盒、陶罐、陶缸、石板等各类文物490余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此外,宁波水下考古发掘足迹还遍布沿海各地——福建省连江县定海白礁沉船遗址,福建东山岛郑成功战船遗址,平潭“碗礁1号”,西沙“华光礁1号”,福建、山东沿海,广东“南澳1号”……今年11月至12月,还将应邀赴肯尼亚参加中国援非水下考古项目。

  毫无疑问,宁波正是凭着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突出地位,独特的专业强项和经验模式,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