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余姚市凤山街道季卫桥社区党委为民服务纪事
稿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2010-08-02 14:13:16

  浙江日报讯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在余姚市凤山街道季卫桥社区办公大厅里,这16个字就是每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党委书记谢建娣说,每个老百姓在想些什么,我们不一定全都清楚,但只要他们有需要,就要尽力去做。社区推行的“四式服务”——窗口式服务、亮牌式服务、结对式服务、温馨式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站式服务为民解忧

  在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记者遇到来帮老伴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黄水木老人。见到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铁燕,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原来,之前铁燕已经主动打了好几个电话,提醒他来社区缴费。

  黄水木告诉记者,原先到社区办理各种业务比较麻烦,工作人员分坐在几个房间,没有清楚的标识,居民来办事总找不到地方。现在,所有项目在一个大厅办理,工作人员面前放着统一牌子,办理项目一目了然。

  记者在居民服务办事大厅看到,“一站式”服务窗口包括劳动保障、综治民政、计生妇联、文书等多项服务。“居民不用到处跑,很多事情在这里都能办成,能节省不少时间精力。”谢建娣说。

  如今,社区制作的“一站式”服务窗口联系卡也派上大用场。有的事,居民只要拨一个电话,社区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就能办理相关事宜,不需要到社区跑一趟。

  上个月,原来住在车站路的王老伯,因为拆迁,搬到位于子陵社区的中山家园,但是一直没有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已经80多岁的王老伯腿脚不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电话到社区求助。没想到,一个电话,事情就解决了。“有社区为我们服务,现在烦心事变少了。”王老伯的家人说。

  党员亮身份争做表率

  这个社区每个居民楼的楼道里,都有一块标牌,哪户家庭有共产党员,一目了然。社区党委还专门组织老党员成立一支信息员队伍,帮助居民解决困难。

  铁路东区的孔师傅前段时间很烦恼。他家楼上住着一个患病的老人,经常忘记关水龙头,水渗透到楼下。两家人经常为这件事争吵。

  老党员、社区信息员潘美章主动上门和孔师傅谈心,一次次帮助他清理房间:“大家都是邻居,老人身体又不好,你多体谅他。”潘美章一番话,让孔师傅豁然开朗:“我以后再遇到这个情况,都上去友善地提醒他们关水龙头,现在两家人关系和睦了,这是老党员的功劳啊。”

  在社区辖区五金城,党员商户也纷纷亮牌经营。社区外来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余汉权带头在电器店门口挂出“党员经营户”的牌子。余汉权乐呵呵地说,挂牌后公司的经营额比原来提高15%。“顾客对党员经营户很信任,”党员经营户瞿亦朋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他还特地加强了产品售后服务,承诺产品凡是在保修期内出现问题,顾客都可以无条件退货,很受欢迎。

  关爱困难户无微不至

  “施师傅,早啊!”“施师傅,饭吃过了吗?”……在邮电新村门口,过往的行人都会热情地和门卫施建新打招呼。56岁的施建新今年2月开始担任邮电新村门卫,他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受到居民的好评。“社区关心我,给我安排了这份工作,我一定要好好干。”

  去年底,由于所在公司经济效益不好,施建新下岗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社区党委特地给他安排了这份工作。

  今年以来,社区帮助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工作人员邵锦琦介绍,社区网站已经和余姚市劳动局联网,社工们随时帮助社区内下岗人员留意就业信息,“我们也会联络身边的朋友,发动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再就业。”

  季卫桥社区是个老小区,困难户较多。为此,社区党委成立“党员扶贫基金”,帮助辖区内的困难居民。现在,这个爱心基金已经募集16万余元,为125户家庭送去了温暖。

  社区的陈胜华夫妇家里比较困难。3年前,儿子被安徽大学录取,家里无力支付每年7000元的学费。陈胜华无奈地劝儿子放弃读大学。

  社区党委得知后,立即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捐了3000元。“全靠社区帮忙,要不然孩子的前程就被我们耽误了。”陈胜华哽咽地说。后来的两年,社区每年给他们2000元补贴孩子学费。现在正在读大三的小陈一到假期都会到社区当义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区。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