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在余姚的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区域,一个面积达11万亩的滨海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经过5年的耕耘、播种,步入了收获期。目前,加工型蔬菜、葡萄、蜜梨、水产养殖、畜禽等区域特色板块基本形成,社会、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一幅现代农业的灿烂美景徐徐展开。
“农业要素由松散型,向基地、园区集成,这是我市冲破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樊篱的重大成果。”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说,“一区二十园百基地”的建设,成为宁波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进入2000年以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基地、粮食功能区建设次第推开,为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基地总数已有105个,总面积99.2万余亩,投入资金6亿余元,涵盖蔬菜、畜禽、水产、水果、粮食、林特六大类农副产品。建设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个,规划总面积17.8万亩。
基地和园区实现了资金、劳动力、科技等生产要素向大量土地集聚,并通过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出现了经营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的趋势,涌现了一批规模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平均规模1.22万亩,科技园区平均规模8504亩。农业设施从原来路、沟、渠、桥转向大棚、温室、网箱、喷滴灌和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含量更高的装备。对已验收的种植业基地统计,平均拥有大棚2019亩,拥有节水设施2170亩,农机数量126台。
基地的形成促使我市农业从“资源依存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全市已建成的基地九成以上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259个,累计引进新品种2858个,引进新技术314项,拥有技术研发机构38个,拥有科技人员561名。“万元地”高效生产模式推广面积近18万亩,平均亩产值约1.3万元。
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品牌拥有率达到100%。在慈溪逍林镇,拥有3000亩面积的惠农果蔬专业合作社一年四季都有农产品进入华润万家、慈客隆等大超市,平均每亩净收益6000多元,高的上万元,土地收益率上升了十多倍。
更令人欣喜的是,基地和园区还因地制宜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将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休闲观光等有机结合起来,乐了城里人,鼓了农民的口袋。仅去年一年,全市基地和园区就接待旅游人数66.9万,创收2885万元。
宁波日报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康庄严 童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