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千针万线绣出龙凤戏服 千丝万缕串起八旬人生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8-08 09:22:24

  千丝万缕 串起八旬人生

  年迈的孙翔云现在已经不做戏服了,家里还收藏着几套戏服,想到了便拿出来细细抚摩,回味那些逝去的时光。

京剧名角李荣芳饰演杨宗保,就是孙翔云做的戏服。

一套套华美的戏服在孙翔云手中诞生。

  最近公布的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的龙凤戏服绣袍榜上有名。一个闷热的夏日,记者敲开了龙凤戏服绣袍的传承人、今年81岁高龄的孙翔云老先生的家门。说起这一好消息时,老人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我这辈子就是和龙凤戏服绣袍连在一起的,原本还担心它要在我手中没落了,现在看来有希望了。”

  在老人的缓缓叙述中,过去80年的日子如老电影般展现在记者眼前。

  东南商报记者 李臻/文 刘波/摄

  毛佩卿叫他“小真善美”

  弯弯曲曲的青石板,人来人往的店堂,还有花花绿绿的戏服,老人的童年记忆里总是闪现这样的镜头。老宁波或许还会记得,就在现在天一广场东边,过去是一条名叫咸塘街的巷子,这条街的69号,解放前有一家名叫“真善美”的戏服店,生意相当红火。“我家阿爷(宁波人对祖父的称呼)是红帮裁缝,曾经远赴日本做服装的,现在宁波服装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个老式熨斗,就是阿爷从日本带来的;到了我阿爹(宁波人对父亲的称呼)手里,就在城里开了这家‘真善美’。”老人说。

  原来,解放前的咸塘街是宁波的绣花一条街,孙翔云的父亲从老家孙家漕到宁波谋生就在这条街的绣花店里做临时工。上世纪30年代,他父亲用妻子陪嫁的钱开了一家名叫“真善美”的小店,刚开始也是主要做绣花活,同时兼做长袍马褂。由于“真善美”的绣花活做得好,加上会做衣服,因此定做戏服的人便找上门来,渐渐地“真善美”就发展成了专门做戏服的店。

  “徐玉兰、戚雅仙、毛佩卿等名角都在我们店里定做戏服,我当时年纪小,大家不知道我名字,毛佩卿干脆就叫我‘小真善美’。”“真善美”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宁波乃至浙江省范围的演员们都以有一套在“真善美”量身定做的戏服为荣。

  “有人给店里送来四幅玻璃屏条:真合时风、善承赐顾、美赠异彩、号称文明。”老人至今仍清晰记得这四句话,眯着眼睛回味,“四句话就把我们的店名嵌在里面了,很有意思。”

  徐玉兰一件戏服5石米

  “解放前,宁波是个戏码头,有大大小小很多戏院,来来往往的唱戏班子也很多,我就跟着阿爹学做戏服、学描龙凤,送服装,收定金。”孙翔云8岁开始就在自家店里当学徒,跑腿打杂样样都要做。

  与演员打交道多了,他就知道什么是“生、旦、净、末、丑”,知道武戏演员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文戏的戏服上应该绣什么图案的花了。“那时在戏剧行当里,戏服叫‘私彩’,演员名气越大风头越足,‘私彩’就越多,也越讲究,一场戏下来,通常要换十几套服装。”孙翔云回忆道。戏行里规矩很多,拿穿衣服来说,是“只好穿破,不好穿错”。名角的“私彩”别人是穿不得的。

  在戏服的质地、图案、颜色、做工等各个环节上有很多讲究和要求,即使戏服的衬里也一点都马虎不得。戏服色彩艳丽,花色繁多,图案复杂,刺绣前要找绘画好的人先在纸上打草稿,再用白粉把图案描到缎子上,绣花的人就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做戏服的工序繁杂精细,“要量体、打样,还要设计刺绣的图稿、配丝线、刺绣、浆裱、剪裁、加衬里、成衣。”老人扳着指头向记者介绍,做一件戏服一般要费时两个多月。

  这么精细费工的戏服得多少一件呢?“解放前,因为物价涨得厉害,我们不敢收现金,就用米做价,一般四五石米一件戏服吧,一石就是150斤,像徐玉兰这些名角的戏服做得特别精致,也就5石米。”孙翔云说,“解放后,物价稳定了,我们做戏服就收钱了,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给毕春芳做的戏服是280元一件。”

  去收账却吃了几个耳光

  孙翔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亲生母亲,因为有继母在,即使在自家店里当学徒也不轻松,“店里忙不过来,我小小年级就没书念了。每天第一个起床把店门的门板取下,生炉火做早饭,把熨斗里的炭火准备好。”孙翔云说起自己的学徒经历。

  店里当时请了绘画功底很深的高师傅专门画戏服上的图案,孙翔云的画图技巧就是从高师傅那里学来的。潜心学艺的孙翔云很快掌握了戏服制作的全部流程和工艺。18岁那年,他与店里一位绣花姑娘王素贞结婚了,婚后不久,父亲把这个每月用两斗米租来的店面交给他经营。

  做戏服之前,演员一般先付一半的定金,等戏服完成后再付清余下的。但孙翔云说,很多时候那一半钱是拿不到的。有一次兰江大戏院的名角要做一件老生的龙袍,当时只给了1石米做定金,这些定金连买料作都不够。孙翔云向亲戚朋友借了钱才把龙袍做好,但等他到剧院给对方送去时,对方经理收下衣服不给钱,年轻气盛的孙翔云上前跟他们理论,结果挨了好几个巴掌。“那天还是年三十夜,家里的孩子还眼巴巴地等着我买肉吃,孩子看我空手回家,都哭成一团了。”

  “我们这行在旧社会苦啊,旧社会演员地位本身就低,我们给演员做衣服,地位就更低,演员被欺负,我们连带着更加被欺负。那时吃拳头挨巴掌是常有的事,这也是当时很多店只愿绣花不愿意做戏服的原因。”老人一边叹息一边说。

  与六龄童一家成为朋友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服装。一场戏,观众看演员,但戏服的好看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孙翔云说,名角们肯自己花钱来定做 “私彩”,当然特别讲究,“我们这里做工好,名角信得过,大家熟了,也交到一些朋友。”

  解放前,孙翔云的父亲为大名鼎鼎的绍剧名角六龄童制作过全套的孙悟空戏服,将舞台上闹天宫、踏地府、闹龙宫、大战红孩儿等各个时期的齐天大圣,用不同样式的戏服装扮得活灵活现。六龄童先生对“真善美”的手艺颇为欣赏,因此与孙翔云的父亲结为好友,两家人关系十分亲密。后来到了孙翔云这一代,他跟六龄童的儿子——六小龄童关系也不错,六小龄童的不少戏服就出自孙翔云之手。

  “六小龄童团里的戏服是专找我们做了,他也很随和,到了绍兴,我就直接到他家里找他,吃饭聊天,很谈得来。他很相信我,有大的演出,就第一时间通知我做戏服,而且一付就是6000元定金,那时侯是很大一笔数字了。”老人说,其实接到这样的大宗订单对孙翔云来说也不轻松,那边演出海报已经贴出去了,他们就必须连夜赶制出来,准时把服装交出。孙翔云很讲信用,总是能按时把一包包做好的戏服交到六小龄童手中。

  就冲着这种好信用,六小龄童也总是向他的戏剧圈朋友介绍做戏服的孙翔云。上海青年话剧团、北京曲艺团,还有福建省京剧团……全国各地的剧团都慕名来宁波找孙翔云做戏服。上个世纪80年代《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还邀请过孙翔云到北京去给剧组的人做戏服,由于当时孙翔云身体不是很好,婉言谢绝了。

  获评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解放初期由于古装戏上演不多,生意清淡的“真善美”歇业了,为了生计,孙翔云只好去拉人力车。因为他有画画的功底,1950年开始在居委会义务做宣教委员。1952年各级工会成立,孙翔云一家便给工会做锦旗和彩旗,也做过口罩。

  1956年,响应合作化的号召,孙翔云和宁波许多手工艺人一起加入了宁波戏衣戏帽生产合作社,又操起老本行。那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农村各地成立了宣教队,宁波越剧团也组建了,戏服供不应求,来定做戏服的人在合作社门前排起了长队。因为需求量很大,合作社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孙翔云当起了车间主任,指导生产,着重抓产品设计。为了推陈出新,提高戏服品位,他还买了好多明星穿戏袍的照片做参考。

  从1956年起连续三年,孙翔云代表宁波参加浙江省民间艺人代表大会。从事这个行当二十多年,孙翔云从来没有这样扬眉吐气过。以前做好戏服却收不到钱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上个世纪80年代时,孙翔云被慈溪一家绣品厂聘去做技术指导,生产的也不再仅限于戏服。但仍有人断断续续地到他家找他做戏服。直到天一广场开始兴建,他家拆迁后,才不再有人找上门来。

  现在宁波服装博物馆收藏着十余套“真善美”制作的戏服,算是为这家老店留下了一份历史档案。孙翔云现在年迈,已经不做戏服了,家里也就只收藏着几套戏服,想到了便让老伴拿出来,细细抚摩着,老日子似乎如流水般从手下滑过。“给别人做了一辈子戏服,现在做一些给自己留着,将来好给子孙们做个纪念。”孙翔云一边展示他的戏服一边说。

  孙翔云的五个儿女都不是做戏服的,孙翔云说,看来孙家的这门手艺就到他这一代为止了。“政府是越来越重视了,还把我评为首批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现在龙凤戏服绣袍又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手艺或许又有救了。”老人又看到了希望。

【编辑: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