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现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
1、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所积累的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等一切优秀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全新形态,是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宁波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相继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为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贯彻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成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当前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是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是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的惠民工程。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2、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现实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基、经济社会发展之本。从我市的生态禀赋看,山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南部四明山区域是浙东山地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河网密布,母亲河——姚江贯穿市域东西,湖泊众多,具有江南水乡的明显特征,良好的自然条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生态优势。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目前,我市已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市,并先后获得了“省园林城市”、“省卫生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省唯一的“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2009年被评为首届县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是在发展进程中,我市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还不够协调,以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生态化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未普遍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视存在问题,突出生态优势的保护、转化和提升,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人文等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科学确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宁波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我市“六大行动计划”,以列入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力争把余姚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先行区。
4、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城市的山水特色更加鲜明,市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努力使余姚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社会相处更和谐,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生态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0%;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200家,省绿色企业超过10家,市级以上清洁生产企业达到230家以上;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城市水功能区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平原河网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建成48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公众环境保护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生态文化进一步繁荣。生态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率达到100%;生态文化宣传广泛开展,重要公共场所的生态公益广告比例不低于5%,市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知晓率高于90%;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超过80%、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街道)比例超过85%、宁波市级及以上生态村比例超过50%;建成宁波市级以上森林城镇5个、绿化示范村160个、森林村庄15个以上。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绿色政绩考评、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确保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
5、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保护与开发、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着眼于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按照区域发展现状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时间进度和发展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工作要求,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机制,持久推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强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市场化要素配置、区域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管理监督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内生性、内源式发展。
——全民参与,合力推进。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惠及人民贯穿始终,积极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参与作用,组织各方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观念,形成群策群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加快形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
6、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生态的理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完善特色块状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等传统主导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低碳化、服务化、集群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坚持先进特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结合实施“城市再造”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推动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型向城市经济主导型转变。充分利用我市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塑料城、轻工模具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特色专业市场,依托“中塑仓单”、塑料城网上市场、小家电网上市场等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经济,继续办好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小家电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等重大特色展会,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市场,努力打造城北、姚北和姚西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坚持把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商贸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商贸发展布局,大力引进一批重大商贸投资项目,着力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并全面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泗门、马渚、梁弄、陆埠、丈亭、小曹娥为中心的六大农村片区商圈,努力提升城乡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高效农业“315示范工程”,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绿色营销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
7、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顺应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大力应用低碳技术,推进绿色无烟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坚持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的主攻重点,充分发挥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的主战场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新装备等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型城市经济,加快河姆渡国际广场、时代广场以及南雷路、塑料城周边一批商务楼宇建设,着力引入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区域职能总部等来我市设立分部(支)机构,培育发展一批本地总部型、税源型企业,积极推动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市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工作,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意园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市经济集聚区。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切实把发展生态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为主体,统筹整合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坚持浓厚的地方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游、文化游、名人游、农家乐休闲游等特色旅游,鼓励景区开展省生态旅游区创建,着力引进和加快建设前溪湖休闲旅游区、四明湖度假村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积极构建龙泉山名人文化旅游区、四明山休闲度假区、牟山湖高端休闲度假区和姚江文化旅游带,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
8、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经济各领域、生产各环节的节能工作,重点抓好印染、化工、发电、冶炼、造纸等高能耗行业的节能,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采用生态环保的先进工艺开发和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能耗。加强对低小散、高能耗落后产业的整治、淘汰和提升,严格产业环保准入和节能准入制度,开展不锈钢熔炼、冲天炉炼铜、粘土砖瓦窑等高能耗行业的专项治理,加快淘汰小印花、小电镀、小酸洗等产业,加大家庭作坊型小企业整合集聚力度,提高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商贸等行业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应用太阳能供热技术和LED节能型照明设施,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对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等单位,实行定额和限额管理,政府机构要优先采购节能产品,严格执行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管理标准。加大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土地投入强度标准,切实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加强农业节约用水、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和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各领域的节材工作,重点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力度。
9、大力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培育发展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企业。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及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着力把两个省级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生产装置互联、原料产品互供,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体系。积极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以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渔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推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和畜禽排泄物利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贯彻实施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完善企业清洁生产标准规范,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扶持发展一批工艺先进、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目,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定期审核,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四、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绿色家园
10、不断优化空间功能布局。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加快构筑“南闲、中城、北工”的发展格局,南部四明山区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增强生态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使之成为我市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中部姚江流域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以姚江为轴线,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姚西北片区和姚东片区为两翼,大力推进泗门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完善居住、商务、休闲娱乐、金融贸易等城镇综合功能,继续推进“显山露水”工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北部沿杭州湾区域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快发展先进特色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四明山、环牟山湖、姚东“三大特色功能区”开发建设,突出“天然氧吧”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户外运动、生态休养、现代观光农业等生态休闲旅游业,努力打造四明山休闲度假区;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淡水湖泊、自然村落、丘陵山地、文物古迹等综合性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牟山湖高端休闲度假区;主动承接宁波都市区的辐射,打响河姆渡文化旅游品牌,做好文化与生态的结合文章,发展生态型产业,努力打造姚东文化生态经济区。
11、切实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切实加强对四明山区森林资源、姚西北沿海防护林以及市级以上交通干道沿线生态隔离带、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屏障的建设,建设城市湿地,加快实施四明湖环湖生态环境建设、陆埠水库上游生态湿地等工程;强化饮用水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农家乐发展,分期分批搬迁上游村民,减轻生活污染对库区水质的污染压力;加强山区名贵树种的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发展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正确处理好造田造地与缓坡山地退耕还林之间的关系,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避免四明山区缓坡山地过度开发,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修复,加强墓区和山塘开采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区内控制公墓建设和严禁山塘开采,努力遏制农村乱建坟墓现象,加大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复绿力度,广泛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加强沿杭州湾区域的滩涂资源保护,禁止污染物直接排放,进一步优化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溪流保护,深入推进生态河道建设,实施市域内奖嘉隆江等“五横、五纵、七支”河道综合整治,开展新一轮河道疏浚工程,探索淤泥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有效改善和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
12、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实施“清风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对化工、建材、发电、废塑料造粒等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废气专项整治力度,广泛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焚烧等综合治理,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环保强制检测和分类标准管理,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严格实施建筑施工规范,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积极实施“清水绿地”工程,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巩固姚江治理成效,重点抓好小曹娥和黄家埠电镀印染企业、姚西北地区榨菜生产、陆埠水库上游酸洗发蓝企业等的污染整治,建设完成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加快实施乡镇污水收集主干管网工程,结合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山区、半山区乡镇及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点建设,加强城乡污泥治理,促进城乡水环境全面改善;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进一步搞好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加快黄山公园、玉皇山公园、“三江六岸”等城市重点绿化区块建设步伐,加强城乡连接道路绿色长廊建设,推进城郊结合部等薄弱部位的绿化改造,进一步抓好村庄绿化和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积极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绿化示范村建设,形成适合我市生态区域特征的绿化体系。积极实施“清洁城乡”工程,深入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老小区、城中村、菜市场整治和城区污染企业的关闭搬迁,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注、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创新城乡卫生保洁体制,实行卫生保洁属地化管理,实行“一把扫帚”管到底的城乡卫生保洁一体化格局;加强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严格管理交通、建筑施工、娱乐餐饮等各类噪声,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充分发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作用,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目标。
13、努力强化生态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生态安全监测系统,在重点污染企业等生态敏感单位和饮用水源、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生态敏感地区建立环境动态观测点,强化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尽早建立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重点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完善突发性动植物疫病、环境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建立完善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强化生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完善分灾种专项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建设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灾害防御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灾害应对防控体系,提高生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
五、大力倡导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良好社会风尚
14、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的思想观念。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知识普及活动,强化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理念,摒弃“先生产、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态文明素质。培育、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增强广大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若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编写余姚生态环保教育地方课程,开展“绿色小卫士”等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
15、积极推行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引导公众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行动,广泛使用节能型家电和节水型设备。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鼓励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绿色出行,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机动车。深入实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自觉抵制“白色污染”,鼓励购买适度包装、可重复使用的用品。积极鼓励绿色消费,引导公众购买节能、环保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完善适度低生育率政策,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
16、着力创新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积极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挖掘四明山森林公园、丹山赤水风景区及“三江六岸”生态长廊等的生态资源价值,加快牟山湖高端休闲度假区、河姆渡原始生态区和黄山公园等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点区域。着力挖掘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的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余姚博物馆和名人馆及各古村落等文化基础设施的传播宣传作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使之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鼓励创作一批具有余姚地方特色、体现生态文化主题的影视、文学等文艺作品,推动生态文化成果宣传。坚持以生态的理念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努力使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中国余姚杨梅节、四明山清凉避暑节、余姚农家乐风情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媒介。
17、深入开展全民参与的创建活动。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着力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各级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建设,组织引导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参与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模式。重视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全国土地日”、“水安全活动日”等纪念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风尚和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六、不断创新有利于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18、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生态论证机制,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在重大项目立项前、重要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前,充分评估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合理设置公众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对事关公众重大利益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实行听证、公示制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积极畅通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完善信访、举报机制,发挥12369环境投诉电话的作用,征求意见建议,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项目实施的跟踪监管,确保重大决策实施的正确性。
19、积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健全完善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和区域,按照环境功能区要求实行新项目限批或停批。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积极实施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排污权有偿出让。完善土地征用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空间置换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上市交易,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生活供水系统与重大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供水系统相分离的分质供水体系,实行阶梯水价、电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水平。
20、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扩大支付范围,加大对四明山区域等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偿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四明湖、梁辉水库、双溪口水库、陆埠水库等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力度,提高源头地区受益水平。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功能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挂钩的制度,根据各地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
21、着力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对乡镇污水收集主干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重大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保险,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资本运作方式筹措生态环保资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22、不断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注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持生态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绿色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生态科技产业化和普及推广。健全完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发展、引进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先进育种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列入我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教育,支持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选拔培养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集聚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七、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23、着力增强工作推进合力。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对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领导。支持人大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执法检查和监督。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加快制定全市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综合性规划,拟定年度实施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行政执法,加强配合协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支持政协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民主监督,团结动员各方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动员基层干部、广大职工、共青团员、妇女群众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24、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部门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指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与领导实绩考核相挂钩,更好地体现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考核导向。各地各部门抓紧制定具体考核激励办法,分解落实考核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限要求,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到岗到人。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对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5、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工作成效。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资源节约、环保节能活动,为全社会做好表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进一步提高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问:这次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重点评哪些内容?
答:按照“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今年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将以市直部门“服务效能大提速”八项措施为重点内容,开展“一创四推进”活动(即以一流的机关作风和服务,创一流的发展软环境,全力推进项目突破、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民生实事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通过“五查五看”(一查政令畅通,看是否存在“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二查机关作风,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吃拿卡要”、影响机关形象等问题;三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四查依法行政,看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五查执行规定、完成工作任务,看是否存在执行规定不到位、工作任务没按要求完成等问题),有效解决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精神不振、工作不实、执行不力、管理不严、效率不高、服务不好以及“庸、懒、散、乱”等问题,着力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效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问:这次将有哪些部门和单位接受评议,参评人员又是怎样确定的?
答:今年有77个部门和单位接受评议,分为4类进行评议:第一类是经济服务与管理部门和单位,共20个;第二类是公共服务与管理部门和单位,共22个;第三类是综合服务与管理部门和单位,共19个;第四是垂直管理部门和单位,共16个。被评议部门和单位名单和咨询(投诉)电话,将在近日的《余姚日报》中公布,请大家留意查阅。参评人员将从10个方面产生:⑴、市党代会代表,在姚的全国、省、宁波党代会代表;⑵、市人大代表,在姚的全国、省、宁波人大代表;⑶、市政协委员,在姚的全国、省、宁波政协委员;⑷、副县(市)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及机关各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⑸、市勤政廉政建设督查员、新闻工作者代表;⑹、乡镇、街道市管领导干部、中层正职干部;⑺、行政村党组织负责人和村委会主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社区主任;⑻、3000家企业法人代表(含规模工业企业法人代表、规模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法人代表,中国塑料城销售上亿企业法人代表,房地产及建筑企业法人代表、旅游企业法人、农业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种养殖业大户代表及部分中小企业法人代表);⑼、2000名城乡居民代表(含外来务工人员500名);⑽、互联网网民(征求意见)。这些代表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社情民意最了解,对机关作风最有发言权。在这里,我希望每位参评人员,从对我市级机关和全市人民负责的要求出发,积极参与,客观公正地为机关打分评议,理性客观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问: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如何参与评议?
答:这次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2010年重点是开展民主评议,2011年重点是抓好整改工作。2010年分三阶段开展工作:现在开始到9月是部署动员阶段,10月份是发表评议阶段,11月份是总结评议阶段。在评议期间,群众可通过四种途径参与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一是根据报纸公开的各单位咨询(投诉)电话,直接与被评议单位进行交流沟通;二是通过市效能建设投诉中心和96178投诉电话,反映有关单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电子邮箱(yymzpy@163.com)提出对被评议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四是参评人员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评议表和意见表。
问:如何确保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做到公开、公正?
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议工作的全过程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评议期间,各被评议部门和单位不得组织可能影响评议公正性的各类活动和自我宣传,不得向有关方面明示或暗示评议打分的特殊要求。对直接影响评议公平、公正的行为,一经举报查实,视情节给予处理,并取消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检查。在评议表的发放、回收、拆封、统计等环节,由市纪委和公证机构实施全过程监督,并对评议结果出具公证书。
问:评议的结果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将如何处理?
答:对被评为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的,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每类被评议单位其评议结果为末2位的,需提交整改报告,当年度班子考核不得评为好班子,并由组织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谈话。如连续两轮民主评议结果为末位的单位,要给予作组织调整处理。对垂直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评议情况,由市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反馈。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将由市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汇总、梳理,并原汁原味地反馈给被评议部门和单位,同时要求各被评议部门和单位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整改,凡有署名和有联系方式的都要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做好工作。评议结果揭晓后,将进行公布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