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在我国,科举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深远。前天上午,记者接到报料,称东钱湖韩岭村一处古宅,屋内墙上张贴着许多反映当年科举制度功名利禄的捷报单、朝廷送达的各类文书。堪称当时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郑德志从小生长在东钱湖韩岭村的郑竹房里(俗称大夫第)。据郑先生说,韩岭郑氏族系出河南荥阳,自宋代南迁宁波。韩岭郑氏家族也是南宋时鄞县籍宰相郑清之的后代。一直以来,韩岭村的郑竹房都是东钱湖当地的巨富望族。至今在韩岭古镇的后街还保留着规模宏大、官商特色浓郁的大宅。
郑先生告诉记者,大夫第是韩岭郑氏“松竹梅”三房的第二房郑允益(生于乾隆23年)及郑元成(生于乾隆59年)父子两代精心营造的大宅,始建于1820年左右。
推开咿呀作响的花窗木门,这个有着两百年历史的祖堂里光线昏暗,一股浓郁的沧桑味扑面而来。由于没人清理,屋子里堆叠着各种农户用具和杂物。上面都结起了厚厚的蜘蛛网。
放眼望去,在大夫第祖堂里,每一块布满灰尘的木板壁上几乎贴满了纸张,郑先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古代的官府报单。是古代州试放榜后,州署衙役带上吹鼓手,燃放鞭炮为中举的人送上的喜报,俗称报单。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报单上的字模糊难辨,有些只剩下了纸张的痕迹。
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张贴在祖堂右侧四米高的几张报单,为首的一张有关元成公的第三子郑忠堃。而后堂最里面的一张则是光绪庚子年(1900),郑霆、郑震兄弟同科中举的报单,上书有“浙江乡试中式第十八、八十六名兄弟同榜举人”等字样。记者数了数,类似的报单居然多达28张,记载的都是有关国学生,太学生,儒林郎,敕封奉政大夫、奉直大夫,诰命等内容。
作为郑氏后裔,报料人郑先生对记者说,由于以前没有充分重视,保护得不够好。直到前几年东钱湖开发,他和其他郑氏后人才逐渐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对于眼前的情况,我市民间文保专家杨古城也感到非常忧虑。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奇观,被废除迄今百余年,对这一制度的文字记载多不胜数,但遗存却是凤毛麟角。大夫第里的28张报单展示了清中晚期宁波当时科举制度的个文化的发展程度。同时揭示了在这一制度下,读书人从考秀才、中举人、乃至摘取状元桂冠的一段段艰辛路程。如今在宁波地区,仅宁海和余姚有类似的报单存在,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涵盖上远远不及在韩岭村大夫第里面的。杨先生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在原址重新修缮后,派专人进行看管保护,将这里作为一处宁波科举文化的展示地。
宁波晚报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江天宇 实习生 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