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幕后
中国触动美国神经
不满亚太格局改变
在陶文钊看来,除了“天安”号事件等直接原因外,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充分体现了美国试图改变东亚“力量失衡”的诉求。
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影响力。
从东北亚来说,中韩贸易发展迅猛,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此前提出的“东亚共同体”开始甚至未包括美国,这些都让美国感到不安。最近几年美国学术界都持“朝鲜半岛重新进入中国势力范围”的看法,无疑也推动了美国对东亚的重视。
从东南亚来说,1973年越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对东南亚提不起兴趣,长时间忽略了东南亚。相反,中国与东盟经贸一体化合作却取得了实质突破。在美国看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趋突显,美国则日益被“边缘化”。
陶文钊指出,从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的“战略天平”一直在向东亚倾斜,奥巴马甚至还自称“太平洋总统”。如今,美日韩同盟巩固、美越军事合作、美国与东盟强化合作等行为,都表明美国正在推进“重返东亚”战略。如此一来,美国重返东亚的行动,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利益发生“碰撞”,从而也实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牵制、平衡”的战略目标。
未来走向
还是会“相互妥协”
没必要过于悲观
对于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说法,陶文钊指出,奥巴马外交团队目前没有出现人员调整,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出现变化。
另外,陶文钊认为,美国媒体的声音历来都是“多元的”,不能因某时期媒体声音的强弱与否判断政府决策,除非这种声音是发自官方。
高层互访可化解分歧
陶文钊指出:“很多人喜欢使用的‘遏制’描述对华政策,实际上这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我个人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用‘防范、牵制与平衡’描述更恰当。”
在他看来,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但也必须同时看到中美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制约的事实。
对于中美当前的紧张状态,陶文钊研究员认为,经过一系列斗争后,中美最终会“相互妥协”,通过机制化的对话平台(如高层互访、军方交流、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化解或淡化分歧。
对抗不符合真实现状
陶文钊指出,“妥协”本身就是中美外交的一种艺术,那些认为中美走向对抗,或走向“代理人战争”的看法过于悲观,不符合中美关系的真实现状。
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时,倪乐雄教授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手“遏制与接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运用手段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如美国近期频频展示军力),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国更大或更高利益的合作做铺垫。
历史教训
大国应真正负责任
制止盟国轻举妄动
对于目前的“南北夹击”态势,倪乐雄认为,一连串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韩朝突发的“天安”号事件。
“天安”号事件发生后,尽管到底是谁导致了韩国护卫舰沉没还存有争议,但韩国却认为找到了“元凶”,为了彰显国威高调拉拢美国加入军演。
从历史来看,一战爆发前,奥匈皇太子菲迪南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然后事件失控最终演变为战争。
虽然目前形势不太可能引发战争,也不能完全类比,但有同盟关系的小国之间频繁的偶然事件的失控,从敌对关系结构互动的性质看,与“菲迪南事件”类似。
从历史经验看,大国若想真正负起和平的责任,应该警惕类似“天安”号事件失控的发生,必须设法制止结盟小国的“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