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近期在很多小区内,悄然挂出了“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人口普查需要你的支持”、“用微笑支持人口普查,用行动参与人口普查”等宣传标语。
屈指算来,距离11月1日零时开始的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仅剩几十天的时间,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人口普查任务,他们制定了具体的进度表和流程图,将整个普查工作列了20多个大项和120多个小项,每个大项和每个小项的工作完成时间都有具体要求。
冯乃林透露,目前,人口普查的“划区制图”正在制作,各省统计局对地、市、县的培训基本上已经结束,户口整顿也正在进行当中,接下来,各地开始进行普查员的招聘活动,要求8、9月份,普查员基本招聘到位,从9月份开始,就要对普查员进行培训。
此次人口普查从11月1日零时开始,11月10日结束,国家统计局要求每个普查员按照划定的工作量(大概 80户~100户,250人~300人),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所负责小区的普查登记,明年四五月份将正式公布统计数据。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难度究竟有多大?在人、财、物及时间成本的巨大投入支持下,能否得到准确和真实的统计数据?随着人口普查时间的临近,一系列问题正引发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国财政或将投入80亿元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规定,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经测算,中央财政投入了5.5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总量超过50亿元。
据悉,今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为此投入近7亿元,如果依照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央财政投入占比全国各级政府投入的1/10计算,今年全国各地投入或将达到70亿元,再加上中央投入的近7亿元,全国财政投入或将达到80亿元。
除巨额的财政投入外,据记者了解,本次人口普查从2007年底进行“人户分离”试点开始历时3年,有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见人就登记,解决人户分离难题
随着普查时间的临近,位于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的国家统计局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国务院成立的人口普查办公室,就设在国家统计局。
其实,早在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就已经成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组长。
由国务院副总理挂帅领军,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高级别不言而喻: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江帆等四位副部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其成员也由与之相关的20多个部级单位的领导组成。
据悉,按照中央部署,各省、市、县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下设的人口普查办公室,基本上都是由统计局牵头。毫无疑问,此次人口普查,统计局发挥着牵头作用。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在这次人口普查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冯乃林司长告诉记者,人口普查作为政府行为,统计局是牵头单位,主要是因为统计局是统计的技术和业务部门,知道普查该怎么做,同时可以在技术业务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尽管如此,面对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由于涉及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面临着流动人口十分庞大、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局面,普查难度前所未有。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直言,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
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人户分离现象。人户分离又分为“异地”和“同城”两种情况。
针对“异地人户分离”,国家统计局从2007年11月就在山西开始了第一个针对“外出人口”进行的专项试点;2008年9月,浙江嘉兴一个有着三四万人口的姚庄镇被选作“外来人口”的试点。
据冯乃林介绍,之所以选择江西和浙江这两个省,主要是因为江西属于农村人口比较多的大省,外出人口较多;而浙江属于外来人口比较多,居住比较不稳定,属于普查比较困难的地方。
针对“同城人户分离”,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奥运村和原宣武区曾经专门做过试点。由于奥运村建设、原宣武区改造导致许多居民搬迁,但是因为涉及孩子上学、就医等原因,户口没有迁移。
冯乃林告诉记者,进行同城和异地人户分离试点,重点是通过事先设计的方法,以提高这些人口流出、流入密集地方人口普查的准确度。
据悉,以前人口普查登记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比如有一个农民工到北京,普查员在问了一些情况判断他在北京已经住够了6个月,就在北京登记。而通过试点后,这次人口普查总体上采用在现住地登记的原则。“只要在北京看到你了,就要进行登记,以避免普查员不认真登记或被调查对象担心要办暂住证而瞒报的现象。判断的标准不是交给普查员,而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最后处理来进行把握。” 冯乃林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明确,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也作为普查对象。据冯乃林介绍,目前,在境内长期居住的境外人员包括港澳台人士比较多,及时了解这部分人的情况,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并进行管理,很有必要。
此外,联合国希望所有国家都在2005年到2014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据联合国公布的信息,世界上大概有一百二三十个国家,集中在2010、2011年进行人口普查。“我们也是响应联合国的建议。其实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一直都把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
绘制小区地图确保“户不漏人”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国家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建国后,我国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进行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前,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的方式进行划分,而有一些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域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地土),或者三不管地界,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张志斌处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保证准确度,此次普查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地图的界限,比如将北京从全市到区县,再到街道、乡镇,再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一级级地细化,把每个边界都划分得非常清楚,更精确地绘制出了“小区”地图。这样能够保证在“小区”划分上基本上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无缝连接。而划分出的每个边界都要每一级政府、每一级普查机构去确认。
而绘制“小区”地图跟户口整顿密切相关。据悉,北京的户口整顿工作在8月15日到9月15日进行,全国的户口整顿是从5月初到8月底,有的地方可能要晚一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工作要求,希望各级公安部门9月份能把户口整顿所得到的关于户籍方面的信息,提供给人口普查部门。人口普查部门据此开始入户调查,进行普查小区的界定。
“我们规定每个普查小区应该有250人到300人,那么划多大算一个小区,就得要按照户籍部门提供的人数。” 冯乃林告诉记者,他们从试点地区了解到,户籍整顿之前,按照户籍管理提供的数字,该地区大概也就住2000人~3000人,但是经过户籍整理和试点摸查发现,该地区实际上住了上万人,大大超过估计的人数,普查员根本就忙不过来,“所以必须按照新的人口信息,来最后确定小区到底怎么划分。”
为了在技术上做到严密,达到更为准确的普查效果,当“小区”地图绘制完成,国家统计局要求普查员按照“小区”地图到现场勘查,将“小区”内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都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依靠建筑物去进行普查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