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京甬两地大学生联手为大运河申遗加油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8-19 08:08:06
  图为队员们从大西坝摆渡过姚江。(谢安良 摄)  

  大运河申遗进行时

  中国宁波网讯 昨日早晨6:00,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1名师生、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6名大学生以及2名“大河小道工作室”成员组成的自行车队从宁波天一阁出发,沿着西塘河向西进发。这标志着为期6天的京甬两地大学生大运河(宁波段)骑行活动正式启动。这也是“大河小道”骑行活动在全国的首站活动。

  “在中华大运河最南端城市——宁波,由京甬两地大学生共同启动这项活动,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大运河申遗和保护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博处处长、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邬向东说。

  此次宁波站活动由宁波大运河申遗办公室和“大河小道工作室”共同组织。活动采用骑行和徒步行走交叉的方式,以大运河本体为核心,对大运河(宁波段)沿岸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考察、调研,计划行程6天,平均每天骑行30公里左右。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大河小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之美,从而唤起社会公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昨日,京甬两地大学生沿着西塘河到达鄞州高桥,然后骑行至大西坝,摆渡过姚江至江北小西坝,经过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至千年古县城慈城;在慈城,大学生们考察了古县衙、孔庙、清道观等文化遗存。每到一处,大学生们通过访问专家,与当地群众交谈,实地考察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人文地理情况,并作了认真的记录。“大河小道工作室”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靳秒对记者说,受大运河遗产小道的启发,她决定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定为“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她将以这次考察结果为依据,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更好地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并为保护运河遗产付出自己的努力。

  今天,队员们将从慈城出发,考察保国寺、化子闸、黄杨桥、长石村、李碶渡、压赛堰、姚江大闸等地。

  链接

  “大河小道”是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简称,其英文译名Grand Trek,缩写为GT,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齐欣首先提出。它北起北京白浮泉,中途分别西经河南洛阳(隋唐通济渠),东经山东南旺,南抵宁波镇海招宝山甬江口炮台,是世界上最长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道,总长2000余公里。它把大运河沿岸的现有道路串连起来。但它并不是已经成形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行走和定位去贯通的。它是通过户外的时尚概念,弘扬一种“探索”、“分享”和“奉献”的精神,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大河小道”可以说是一个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和体验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试验平台。

  2009年6月13日,第一条大运河遗产小道在通州段奠基,这也标志着开辟一条严格位于大运河遗产区域内的、只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理想开始变为现实。2010年,“大河小道”的概念开始广泛推广开来,“大河小道工作室”在北京应运而生。这个活跃的群体以志愿者的形式,通过建立有关“大河小道”的百度百科、博客、网站进行宣传,组织全国性的大运河骑行活动,带动更多的民间力量关注和支持大运河申遗和保护。

  宁波日报记者谢安良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