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阳光私募基金 为何在宁波市场上发展缓慢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8-23 08:10:13

  一种被称为阳光私募基金的理财产品,上周三在宁波洲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悄然开始发售。

  该公司几个月前非常低调地在北仑落户,注册资金1000万元。其发售的“洲浚一号”产品,委托中融信托、浦发银行、国泰君安作为基金发行平台,总募集资金为一亿元,每份产品募集资金为50万元的整数倍。短短三天内,产品已发售完毕。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我市第一份阳光私募基金,此前,宁波市面上的阳光私募基金一直难觅其迹。那么,阳光私募基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财产品?为何在宁波市场上发展缓慢?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揭开阳光私募的神秘暗纱

  据了解,阳光私募通常是指由投资顾问公司作为发起人、投资者作为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银行作为资金托管人、证券公司作为证券托管人,依据《信托法》发行设立的证券投资类信托集合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阳光私募指的是理财产品,那么它或许更应该被划为“不保底的证券投资信托计划”;如果阳光私募指的是机构,那么它的身份是上述这类信托计划的投资顾问。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之前,国内市场上仅有11只阳光私募产品;2008年,阳光私募集体战胜沪深300近30个百分点,有6只产品获得绝对正收益。到2009年2月份,阳光私募产品的数目发展到了160多只。

  “与公募基金对比,阳光私募基金是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可以满足大额投资者追求高收益的理财需求。此外,阳光私募基金由于没有60%投资仓位的限制,在投资中更具灵活性,市场行情好可以满仓操作,市场不好可以清仓,可以有效的规避A股市场一直难以克服的暴涨暴跌系统性风险,”国泰君安江东营业部的一名老总告诉记者。

  阳光私募:是坚强的“刺猬”吗

  有消息称,在国外,对冲基金(hedge fund)被通称为“刺猬”(hedgehog),除了缺少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暂时还不能做对冲外,中国的阳光私募与国外“刺猬”并无两样——都凭借敏锐的嗅觉,在不知疲倦地寻找获利的“坚果”。

  洲浚投资管理公司总裁许周军力图证实这个说法:“公司推出的这款产品,需要向信托公司缴纳100万元的信托管理费,还要向银行支付0.2%的托管费。除此之外,基金在投资后获得盈利后,才可以从客户手里拿到20%的佣金。因此,公司要拼命地争取投资尽可能地多盈利,才能实现资产管理收益。”他自信地告诉记者,阳光私募借鉴公募基金在资金托管、账户监督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在利益捆绑、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良好设计,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与认可。

  分析阳光私募在2008年大跌行情和今年上半年震荡下跌市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阳光私募“防守反击”的特性使其诱人的一面更充分地显现出来:在单边市中如果适当保持灵活性,适时调整仓位而不是做多或做空就能跑赢市场,相比公募基金仓位的硬性规定,私募基金在这点的运用上应该算屡试不爽了。选择稳健的阳光私募似乎是理性投资的不错选择。

  那么,阳光私募基金真的是一只坚强的盈利“刺猬”吗?

  钱先生是一家健身器材公司的老总,一口气买下了二百万的“浚洲一号”产品。他告诉记者:“由于阳光私募没有保底收益的承诺,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阳光私募基金这种投资方式的,只有能承受高风险的人才可以考虑投资类似产品。”

  一些业内人士同样警告说,需要看到,很多私募基金明显存在着做大规模的冲动,不少对短期业绩汲汲以求,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客户,甚至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重组股,不惜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做投资。投资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赚到钱才是最关键的,一旦业绩有些亮点,他们会迅速展开营销,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这也因此可能存在彻底崩盘、让客户血本无归的危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基金时,还是应慎之又慎。

  宁波市场缘何发展缓慢

  从8月中旬发布的“第一财经·中国阳光私募基金排行榜”2010年第七期榜单看,全国已经有404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产品上榜,较上月增加了20余只,而同期的股票类公募基金数量才刚刚超过200个。

  相对于国内市场阳光私募基金的火热,宁波市场则明显遇冷。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除了一些投资者远赴上海、深圳等地申购阳光私募基金或委托银行、证券公司代理外,宁波本土的阳光私募基金一度销声匿迹。

  “宁波的阳光私募没有发展起来,我觉得首先是缺乏私募的顶尖人才,一般从事阳光私募的都是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公募基金出来的基金经理,他们跳槽后都会留在类似一线城市。没有好的投资顾问,会大大影响投资者对阳光私募的认同;此外,阳光私募的运作涉及到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资顾问四要素,这方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机构要更完善更发达,软硬件环境都要好一些。宁波的证券公司基本上都是营业部,基本没有总部落户在宁波的券商,这都制约了阳光私募在宁波的发展,”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从事证券研究的讲师徐新华认为。

  宁波日报记者杨绪忠 北仑记者站顾霄扬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