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打破藩篱惠民生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8-26 09:12:33

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们。(胡建华 摄)

50万伏观城变。(邬晓刚 摄)

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秦羽 摄)

共建共享造福百姓。

杭甬客专余慈枢纽中心正在紧张施工中。(胡建华 摄)

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河道。

  ■本报记者 王岚 秦羽 周骥

  在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慈溪地区,宁波北部副中心城区正从规划图上走向现实。

  200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战略,以杭甬客专余慈交通枢纽核心区为支点,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重点,以余姚、慈溪城区为支撑,以泗门镇和观海卫镇卫星城为配套,以姚北与周巷片区为突破口,拉开了组团式都市开发建设大框架。

  未来,以市六区为中心城市,北有余慈城市簇群,南有象山港区域城市簇群,西为山脉生态屏障,东部甬舟经济合作加强,宁波网络节点型田园城市雏形初现。

  绘就各项发展蓝图、建设完善的区域交通、构建“同城待遇”的社保体系、整合各类公共资源……走过打基础的5年,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进入求突破的新阶段。

  打通断头路 快速路网通四方

  在余姚工业园区,纬一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东西两段由余姚建设管理,中间一段因地处慈溪境内,征地拆迁难、开建亦难,进出园区的车辆不得不绕行。2008年10月,慈溪市周巷镇将其区域内的120米道路建成,“断头路”终被打通。“如果没有统筹余慈,这个老大难问题没准到现在还没解决。”余姚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除了纬一路,慈溪西三环路接329国道、慈溪童岙至余姚开发区道路等,都在统筹余慈后,被一一打通。“耗资1.8亿元打通的这三条‘断头路’,成了统筹余慈初期交通网络完善的一个缩影。”宁波市交通局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

  “一直以来,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在这里汇聚,大桥成了宁波对外宣传的名片。”该负责人说,不过下了桥后,余慈地区交通设施不配套,“桥”牌效应难现。加快构筑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龙头的一体化、同城化交通网络,成了统筹余慈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秉持的理念。

  干线公路是连接大动脉(高速公路)与毛细血管(农村公路)的重要网络。统筹余慈前,各地干线公路规划建设不同步,虽局部满足了本地需求,但从经济效益、路网优化角度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从余姚上杭州湾跨海大桥,芦庵公路是惟一通道。随着余姚、慈溪两地经济的加速发展,这条公路的交通流量越来越大,通行效率也越来越低。”余姚一家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建的梁周线北延将给两地的运输企业带来利好。“以前上桥花一个小时,以后只要20分钟。”

  经过5年规划建设,余慈两地干线公路“三横三纵”的路网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东西方向有中横线、329国道、余慈公路,南北向有33省道、城东路—芦庵公路、梁周线及北延段。“三横三纵”中,不少公路已经建成通车,促进了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延伸至农村的乡村公路是村民出行的通道,可在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公路中,规划、建设不同步,交界处的路段难以衔接,部分现有的农村公路也因土地归属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农民出行难问题依然突出。统筹余慈提出后,两地上下互动、合力推进、同步规划,建设了余姚杨家岙至慈溪梅湖水库公路、余姚历山至慈溪石堰公路,在村乡统筹、联动方面更加深入,村民出行也更加方便。

  余慈两地经济发展快、外来人口众多,铁路出行需求量大。为最大限度满足两地居民出行需要,本设在余姚西部的枢纽中心,经统筹考虑,“挪”到了离慈溪更近的余姚东部,并经铁道部批准,由原来的县级规模升格为地市级规模站点。

  按照设计方案,杭甬客专余慈枢纽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集铁路、轻轨、公交、公路客运、出租、停车等于一体,是个一站式、零换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最高峰每小时可容纳2600人,设计规模为2台6线,近期年发送客流420万人次,远期600万人次,不仅可以满足余慈地区的高铁出行,也大大方便了这一区域与中心城的快速沟通。

  其实,对于两地市民来说,更便捷、快速的出行期盼将在轨道交通中实现。根据近期通过技术会审的《宁波市余慈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余慈地区将规划两条市域线和三条市区线,既沟通了宁波主城和余慈副中心城市,又将解决余慈中心城内部交通。

  据初步统计,自2005年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战略启动至今,余慈两市在公路项目上累计完成投资32.17亿元。统筹后,完善的交通网带来1+1>2的组合效应,余慈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宁波大都市圈,实现同城化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其更好地面向长三角发展。

  医保互通 消除差异求大同

  在余姚低塘街道历山村,五金车床、冲床制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众多,工人长期与具有锋利刃口的机械设备打交道,难免会有些外伤事故。而离历山只有几公里路、位于慈溪周巷镇的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其伤科、外科小有名气,因此,车床事故的伤者大多被送往该医院。

  去年7月1日之前,在余姚缴纳社保基金的职工,到慈溪三院就医只能享受急诊报销,复诊就得自掏腰包;现在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就可在慈溪市人民医院、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等5家定点医疗机构看病,凭医药费票据随时可到余姚医保部门办理报销,和在余姚医院看病一模一样。

  “如果没有统筹余慈,这样跨行政区域的定点医疗机构互认,连想都不敢想。”余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沈建平说,以前出余姚看病,必须办理转院手续,且一般是往等级更高医院转,主要是宁波、杭州、上海等大医院。

  如今,余姚、慈溪两地已将双方主要大医院纳入互认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以后还要逐步扩大。去年7月,慈溪就同步增加了余姚市人民医院、低塘中心卫生院等8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实施一年多来,截至今年8月16日,余姚职工已有774人次到慈溪5家定点医院就医,产生医保费用410多万元,职工实际报销医药费210多万元,其中在慈溪三院就医的就有320人次;慈溪职工则有376人次到余姚定点医院看病,产生医保费用近120万元,实际报销90多万元。“这个政策给我的生活、看病带来了极大方便,再不用为一点小病从慈溪跑到余姚来了。”家在慈溪、工作在余姚的马书珍对记者说。

  余慈相互认可并共享统筹区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只是统筹余慈地区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的一部分。自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战略启动以来,根据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宁波市与两地劳动保障部门一起展开深入调研,对两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比较梳理,明确了“尊重历史、统筹发展、平稳过渡、确保稳定、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的总体工作思路,分步开展具体衔接。

  两地不仅建立了劳动保障统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就业、培训、医保、养老等相关工作专题协调组,还制订了统筹余慈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实施方案。“宁波市局也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对两地政策的衔接予以指导和协调。”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继杰说,“现在余慈只要有一方出台新政策,都会习惯性地和对方进行沟通协调,以保障两地政策的相对统一性。”

  截至目前,除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互认,两市在医保具体政策上也逐步形成一致,如余姚从今年1月1日起降低了住院医疗保险起付线和乙类药品个人自负比例,并与慈溪衔接;新出台的促进就业培训政策的政策差异也在逐步缩小,如余姚今年迈出了调整社会保险补贴对象年龄标准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的第一步。

  “两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政策不一致,就会导致征迁阻力加大。”慈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华炯炜介绍说,通过近年来努力,目前两地在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差异已经消除。

  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原则,慈溪市新的被征地人员参加养老保障后,其待遇标准已与余姚一致,同时上调了各档缴费标准,其他政策也将力争在今年实现对接。

  “两地政策的对接互通,切实保障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为区域统筹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随着政策的逐步调整和完善,通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余慈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主要政策有望在2012年年底实现基本相同的目标。”杨继杰说。

  共建共享 造福两地百姓

  余慈地气相连、水系相通,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市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本来就同属一县,两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十分频繁,就连相互间干部交流也特别多。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两市间不仅产业服务功能不配套,资源配置效率低,就连水、电、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各自为政,互不配套,路断、水阻、污染现象比较突出。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尽管路程不远,但没有公交车,往来坐车不方便,余姚、慈溪两地居民反映较多。经过两地共同努力,2006年12月28日,余慈直达公交车开通,标志着统筹余慈发展有了实质性启动。

  为努力实现余慈中心城的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真正造福百姓,余慈两地通过相互协商,使跨区域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共建共享持续推进。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水资源统筹方面,曹娥江到慈溪及余姚的引水工程全部建成。该工程起于曹娥江右岸堤防上虞曹娥江三兴闸,经由上虞虞北河,余姚四塘横江、七塘横江,与慈溪市的三塘横江和八塘横江对接,引水干线总长82.90公里,其中上虞段17.96公里,余姚段38.96公里,慈溪段25.98公里。

  “慈溪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借曹娥江引水工程启动之机,慈溪的水利建设也由原来的适应性转向了战略性建设。”慈溪市水利局副局长徐强说,自2005年年初启动建设以来,全市已完成拓掘引水河道27.08公里,新建跨江主桥梁18座、跨区调水泵站1座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

  “按计划,通水后慈溪每年可引水2.4亿立方米,不仅能有效满足沿线各地的生产生活用水,也有利于改善沿途及周边的水域环境,对慈溪未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徐强说。

  电力方面,50万伏观城变和50万伏天一至河姆输电线工程相继投运,余慈地区电源性缺电瓶颈得到缓解。目前,22万伏和11万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全年建设12个,开工建设11个,启动前期工作6个。其中,位于余慈站客运枢纽中心、连接横河变和低塘变等9个11万伏变电站的屯山变易地迁建工程已完成桩基施工。

  至此,余慈地区水、电等生产性资源要素保障工作基础夯实,余慈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石奠定。

  此外,余慈两地在公共资源协作共享上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生态环境共治方面,慈溪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通过竣工综合验收,余姚市小曹娥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加快,同时,由市城管局牵头的有关两个垃圾发电厂就近处理行政区以外垃圾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余慈两市长泠江、辉桥江和周家路江三江截污纳管工程积极推进,梅湖水库上游水源环境污染整治在市环保局协调下已初步达成共识。核心区山塘采石关闭工作力度加大,慈溪已收回该区内所有采矿权,余姚采矿权已压缩至2宗,已关闭矿山的生态改造和山体覆绿工作进展顺利。

  统筹余慈大事记

  2005年12月12日至13日 中共宁波市委十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代表着统筹余慈地区发展战略决策正式提出,并明确以优化规划、整合资源为重点,统筹余慈地区开发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2006年4月7日至8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统筹余慈地区发展专题研讨会,初步考虑余慈地区的功能为: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浙东南生态旅游基地,成为宁波对接上海的北部门户和“黄金节点”。

  2006年6月14日 市政府在余姚召开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深化规划,扎实工作,有序推进,抓紧落实统筹余慈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建设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

  2006年7月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其作为指导余慈地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发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作用。

  2007年4月 为推进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结合蹲点调研,先后在慈溪、余姚考察了四天,察看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并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听取余慈两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4月26日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余姚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化认识,继续努力,扎实推进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形成与一流大桥相适应的一流的城市形象、一流的发展水平、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流的管理和服务。

  2007年9月26日 《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按照提升宁波都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总体要求,对余慈地区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分区功能布局、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等作了统一规划,指导思想准确,总体思路清晰,作为下阶段该地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008年5月21日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余姚召开。会议强调,要以规划编制为龙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余慈中心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改善民生,合力推进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建设。

  2008年8月 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余慈中心城《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余慈中心城姚北-周巷片分区规划》、《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三项规划,至此,余慈中心城规划体系初步建立。

  2009年5月4日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在慈溪举行。会议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快重准实”地加快余慈地区开发建设,提升统筹发展水平,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贡献。

  2010年7月9日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扩大)会议举行。会议指出,今年和“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规划为依据,以城镇化大平台为抓手,以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培育为重点,以开发建设合作的体制创新为动力,积极优化城镇化开发布局,全面推进余慈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为民发展,进一步打造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公共服务领先、城乡发展协调、生态文明秀美、社会和谐稳定的宁波北部副中心城区。

  2010年8月6日 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市余慈区域规划管理办法》。该办法于8月18日发布,并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