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都市区布局
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
余慈地区旅游业统筹发展规划
■本报记者 王 岚
区域统筹,规划先行。在市规划局的主持下,《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率先出炉,并确定了余慈中心城“一核、三片、三廊”的布局。
在此基础上,2007年开始,规划部门分别编制了《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余慈中心城姚北-周巷片分区规划》、《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形成了一部可以指导统筹余慈地区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完整的、多层次、可操作性强的规划体系,为统筹余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规划基础,为新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009年1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并于今年2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由此,余慈地区加快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确立。
《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
宁波都市区
将有副中心
余慈中心城是实现余慈地区全面提升的核心,是推动地区功能空间整合的关键。为加强对余慈中心城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的指导,我市编制了《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于2007年审议通过。
《规划》中划定的余慈中心城总面积488平方公里,范围包括余姚、慈溪两市的城区、姚北—周巷地区和三片之间的区域,涉及20个乡镇(街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30年。
根据规划,余慈中心城将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环境良好、和谐宜居的宁波都市区副中心城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长三角城市群前列。
《规划》确定余慈中心区空间发展方向是“相向发展、内聚融合”,加强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三片向核心区集聚,提高空间紧凑度。余姚城区重点向北、向东发展;姚北-周巷片区拉开城市框架,重点向南、向东与低塘整合发展;慈溪向西向南连接核心区。由此,形成“一核、三片、三廊”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是指现有的三大片区的交接地带,面积54平方公里。核心区中央为生态绿心,内层区域低密度点状开发,大面积保持自然形态。核心区主要承担两大职能:承担宁波都市区副中心职能,实现与宁波都市区中心的功能互补,布置市级体育、职业教育等大型公共设施;承担余慈中心城的核心职能,辐射余慈地区,完善中心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性研发设计、会展、文化休闲娱乐、会议培训、主题公园等。
“三片”为余姚城区、慈溪城区以及姚北—周巷片区。姚北—周巷片区职能是宁波副中心的产业提升基地、和谐宜居新城,重点发展商贸、市场、专业性研发设计、职业教育、会展、特色制造业集群等;余姚城区以建设长三角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专业性商贸、会展、高端房产、物流管理、旅游、文化等功能;慈溪城区以建设长三角南翼工商名城为目标,重点发展商务、会展、咨询服务、金融信息和生活居住功能。
“三廊”即三条生态廊道,沟通中心绿核与周边的绿色开敞空间。北部沿余慈大道以及天元六甲江两侧,各保留100-250米宽的生态廊道,作为姚北-周巷与慈溪城区的隔离带;西部沿高铁线路保留500-1000米宽的生态廊道,作为姚北-周巷与余姚城区的隔离带;东南方向保留2500米宽的生态廊道,作为中心绿核与余慈地区中部大面积山体的联系通道,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根据宁波都市区副中心的定位要求,余慈中心城将与宁波中心城功能互补,承担宁波市的体育副中心、教育副中心等公共职能。同时,从服务区域产业的角度出发,余慈中心城将重点培育杭州湾地区专业性生产服务中心职能,包括专业性商贸、会展、商务办公、专业性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专业性职业教育培训等;凭借大桥开通后融入上海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浙东生态文化旅游基地的服务中心;凭借杭州湾大桥及杭甬客运专线,成为宁波都市区北部客运交通枢纽;凭借杭州湾产业带和临近杭州湾大桥的区位条件,成为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组成部分。
另外,《规划》还对余慈中心城对外、对内交通作了细致部署。对外建设“一环、三射、八连、一枢纽”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一环指由宁波沿海北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及宁波绕城高速西段的一段组成的高速公路环。三射,是北向(上海、嘉兴、湖州),西向(杭州、绍兴)、南向(奉化)的联系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同上海联系,杭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复线(沿海北线)同杭州联系,213省道同奉化联系;八连,是余慈地区同宁波中心城的联系通道,即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杭甬高速公路、杭甬复线高速公路、329国道、329国道南复线、中横线、余北快速路(古乍公路)、甬余夫公路;一枢纽,指结合铁路杭甬客运专线余慈站及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内外交通换乘公路主枢纽。为兼顾余姚、慈溪两地居民出行,规划综合枢纽设置在铁路余慈站的南侧。
围绕把余慈中心城建设成为宁波都市区的副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规划加强了余慈中心城同宁波中心城的联系,同时积极推进余姚、慈溪两市之间的快速联系,建立一个内外联系便捷,公路、铁路、轨道交通集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
余慈中心城“同城效应”首看交通
实现余慈中心城“同城效应”,交通是首要的元素。《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对包括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姚北-周巷片区和三片之间的区域,城市总体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488平方公里的余慈中心城,在2007-2030年间的交通建设作了细致规划。
规划深化研究余慈总规确定的对外交通系统,优化整合道路网、综合枢纽站、长途客货运场站、轨道站点等,明确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注重交通引导同城化,使余慈中心城早日成为宁波市都市区北部中心,并充分发挥杭州湾大桥的作用,提升余慈中心城对外辐射能力。
根据《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到2030年余慈中心城将建立一个“综合协调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对外交通方面,打造“101+202”时空圈,保证余慈中心城范围内的重要节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10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后至宁波中心城不超过1小时,由任何一点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不超过20分钟,进入高快速路网络系统后至长三角任何一个主要城市不超过2小时。
中心城内交通,是要实现“1530”的时空交通目标,城市内部交通畅通有序,一核三片之间交通便捷、灵活通达,实现片区内部“15分钟通达”,片区之间“30分钟通达”的时空交通目标。
此外,要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辐射周边、换乘方便、无缝衔接、多方式联运的枢纽系统。
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规划从“用地结构、经济能力、既有条件、引导开发、规划条件”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余慈中心城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模式是“构建枢纽型、开放性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模式、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余慈中心城今后交通的发展政策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控制个体交通。经交通模型验证预测,到2030年余慈地区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要达到35%。
杭州湾大桥的开通,对余慈与宁波中心城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双重的,是一个离心与向心的关系。规划从公路、水路、轨道、铁路以及航空5个方面分析研究后提出,近期要加强余慈地区与宁波中心城向心联系,关键在于城际客运系统以及航空,要处理好宁波与余慈中心城的城际客流和快速通行系统,提升栎社国际机场服务。
在道路系统方面,《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的路网系统在《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路网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深化、适当调整,提出了9条优化措施,确定2030年余慈中心城主推荐路网道路框架由“一环”高速公路、“三横三纵”快速路、“十横六纵”区域性主干路构成。
如规划将余慈大道线位优化,提升了快速路网整体功能,增加了余慈地区对外交通疏解能力;高速公路余慈连接线地面段改变现行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以减少成本投入,便于余慈两地车辆进出高快速路网,同时增加与四明山片区的联系通道;将329国道等级由快速路降低为主干路,解决交通与用地的冲突;将姚慈路道路等级由主干路提升为快速路,增设交叉口的互通式立交,在东西向形成一条快速通道,提高余慈高速公路连接线的交通功能等等。
根据国家有关指标,到2030年余慈中心城具备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规划制定了余慈中心城公交的发展目标:至2030年,公共交通运输比例提高到35%,公交车辆总数达到1900辆,形成“一环四横三纵”的公交客流走廊。“一环”是由329国道、梁周大道、姚慈路和浒崇路所组成的环线公交主干线,“四横”是开发大道、329国道、纬一路和四明路,“三纵”是新城大道—纬三路—城东路、芦庵路—开发路—经三路—新建北路、周西北路—开发路—中心路—经十八路—玉立路—开丰路。
停车设施供应主要采用“老城区内适度满足需求”、“新城区全面满足需求”的原则。规划预测2030年高峰期间社会公共停车泊位需求为50757个,共需社会停车场地152.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