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严意娜爱心助学事迹的连续报道,尤其是长篇通讯《爱,为青春伴舞》刊登之后,不仅在鄞州、宁波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再次感动了严意娜支教地——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干部群众。他们说:“她很了不起,在这里造桥是一个奇迹!宁波人很有爱心,宁波‘爱心桥’开创了我们黄土高坡开发建设新模式。”
“她心肠好,为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陇西县宏伟乡党委书记李龙先前不认识严意娜,因造桥之事,从今年5月起,与她至少接触了五六次。“严意娜这个年轻娃娃,对公益事业如此热心,我很感动。她心肠好,为当地百姓办了件大好事。”这个42岁的西北汉子对严意娜大加赞赏。他说:“华尖河把宏伟乡和权家湾乡隔了开来,槐树岔村是权家湾乡最偏僻的一个村庄。因为这里学习气氛更浓,槐树岔村不少孩子就来到贾家屲小学读书。桥建好后,权家湾乡尤其是槐树岔村孩子上学将更方便、更安全。”
造桥项目对宏伟乡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干旱贫穷地区需要建设的地方很多,原来我们都是靠国家项目带动,严意娜利用社会力量建‘爱心桥’,开创了贫困山区开发建设新模式。感谢严意娜,感谢宁波市民的爱心。”李龙表示,桥造好后,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目前造桥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接下来,我们将着力解决拆迁征地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前天,槐树岔村民贾其正好在家,按计划,昨天他又要出发到兰州打工。他说:“造桥,我们盼了好多年。严老师办了件我们心里想办又办不了的事,大家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严老师感动了两条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
陇西电视台先前已经五次报道了严意娜事迹。前天,新闻部记者郭维宏和专题部负责人董爱丽又赶到了贾家屲。
“严老师感动了两条河,一条是黄河,连着陇西、甘肃,一条是长江,连着宁波、浙江。”郭维宏说。董爱丽告诉记者:“央视对严意娜的事迹进行报道,感动了中国。这次我们还想做两档专题节目,一档为访谈,与严意娜面对面,讲述她的助学、造桥历程;一档侧重故事性。”在她眼中,严意娜没有江南女子的柔弱形象,更多的是具有刚强、干练、倔强的北方女孩的特性。“严意娜长期做一件好事值得我们尊重,不仅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做好节目,将她推荐出去,而且还将激励我们更加热爱这一片土地,热爱这些孩子。”董爱丽说。
“她做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万银,贾家屲小学语文老师。“严意娜很伟大,她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做了我们不敢想的事。”张老师说,“造桥工程能进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对当地来说,就是一个奇迹。这座民间‘爱心桥’,在定西,是第一座。”
“严意娜教学负责、认真,对孩子要求严格,经常在课间午休时间,要求学生默写英语课文。”张老师说,后来学生养成习惯,也会主动找严老师默写。就这样,严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后进生来说,不仅让他们掌握了知识,还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张老师还说,严老师也向他们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并由此知道了宁波是个爱心城市。“我们贾家屲小学,也从此成了一所‘名校’,以前见不到一位记者,现在央视、省台、县台的都来了,央视记者就来了两次,一来就是两三天。”
“严老师使我们学风教风有了很大变化”
贾家屲小学校长贾万良平时话很少,但提起严意娜,感慨万千:“说实在的,严老师在生活方面很朴实,工作上也非常认真。她在支教过程中,把感恩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懂得怎样帮助别人,我们的感恩教育也有了具体内容。不少学生说,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帮助别人。”
贾校长说:“严老师使我们学风教风有了很大变化。现在休息时间,学生谈得最多的是严老师的爱心助学故事,老师讨论最多的是教学问题。”
目前,槐树岔村的小学生占贾家屲小学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一部分槐树岔村学生因为过河困难,选择到距离更远的权家湾小学读书。但是,权家湾小学因为生源较少,已经被列入撤并行列,明年就要关了。贾校长说:“新学年开学初,一些槐树岔村的家长来问我,桥什么时候能建好,他们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
在村民们眼中,桥造好后,则意味着:家长们不必背着生病的孩子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或许村民的饮用水也不再需要几百元一吨,他们的马铃薯也能一车车运出去……
严老师支教期间,贾家屲小学学生贾鑫临当时是二年级,严意娜没教他们班。但是,贾鑫临看到严老师就觉得特别亲切,有一次还从家里拿来半袋鸡蛋送给严老师。“我长大后想当一名老师,像严老师那样教英语,同外国人说话”。严老师在大山深处打开了一扇窗,风徐徐地吹进来。
六年级学生贾艳珍记得,严老师要走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严老师让我们回去,大家都流着眼泪,直到严老师上车我们才回去。那一次,严老师要离开贾家屲的时候,贾转红、贾转霞摘了一束野花送给严老师。临走前,转红硬塞给严老师一双布鞋,严老师忍不住哭了。”贾艳珍说,“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