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大哥,黎阿姨又给我寄学费来了。她资助我上大学已经两年了,我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8月26日,远在贵州大学就读的大二贫困学生珊珊通过贵州都市报的记者和本报取得联系,希望记者想办法帮她找到远在宁波、资助她上大学的黎女士。
据贵州都市报记者赵惠介绍,这位黎女士一共资助了五名贵州贫困大学生。黎女士的资助都是通过金先生进行的,金先生只告诉他,黎女士的名字叫黎美和。
找到好心人黎女士
根据贵州都市报记者提供的号码,记者拨通了金先生的手机。金先生仔细问明来意后说,他与黎美和女士是一个公司的,黎美和女士是公司的负责人。
当天下午,记者如约赶到宁波会展中心大厦,黎美和在此开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黎女士说,目前她结对的贫困学生有20多名,今年又增加了4名。
黎美和出生在香港,1999年来到宁波开拓事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在贵州贫困山区,有考上了大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2009年,她资助了4名贵州学生,这4名学生分别被中央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录取。胡小珊是贵州大学历史系大二学生,她于去年9月开始得到黎女士的资助,“她不但给我交了学费,还每个月补助我200元的生活费。”
今年,又有一名贵州的学生陈晓江被黎女士纳入了资助名单。“这是一个很努力的孩子,父亲患有癌症,因治病欠了很多钱,哥哥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他,外出打工,他今年考上了南开大学。”
她长期坚持助学
在黎女士的公司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有关部门颁发给她的2002年度和2003年度的“帮困助学先进个人”和“帮困助学模范”的奖牌。而这两块奖牌,和嵊州山区一所希望小学有关。
据金先生介绍,2001年,他们和嵊州某单位有一个合作项目。在此过程中,该单位一名工作人员说,他老家的小学破烂不堪。
一个雨天,黎女士来到那人所说的嵊州市崇仁镇张村小学。“教室四面透风,还漏水。”黎女士说,她决定为孩子们做一点事。在她的资助下,一幢投资100多万元的现代化希望小学建成了,当地政府提出用她的名字做校名,但被她拒绝了。
十年来,学校里缺什么东西她都记在心上。近几年,她为该校的建设先后捐助了130多万元。每到月底,她都会委托公司的员工去看望师生,并给每人捎去一份糕点和饮料。年底,她又会专程带去红包,给每个学生发20元压岁钱,每位老师500元补贴。
黎美和还特地从美国请来了专业的外籍英语教师,为山里的孩子办起英语特色课。每年,她都会出钱安排孩子们到外面旅游一趟,“让孩子们见见大世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好处!”2005年,她被授予嵊州市首批荣誉市民称号。
2006年,当黎美和女士得知安徽大学生刘明敢的妹妹刘永梅因为白血病被父母遗弃在医院后,随即赶到医院,她和几个朋友前后捐助了17万元给刘永梅看病。“虽然这些钱没能把刘永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但最后两个月,她没有太多的痛苦,一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这钱花得值了。”
2008年,她又给宁波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捐赠了20多台电脑。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黎美和送走了嵊州一名天生有驼背残疾的7岁小朋友,她把他接到宁波,本来想给他看病,但医生对她说,这个孩子是先天残疾,不能做手术。
黎女士告诉孩子的父亲,她和几个朋友决定每年给这个孩子存两万元钱,存十年一共20万元,孩子长大后,可以用这笔钱做点自食其力的事。
带动身边朋友助困
在她的带动下,她有多名朋友都和山区贫困学子结成了对子。2008年,当她得知张村小学图书室缺书的情况后,立刻联系了好友——俞文江、林建荣,由他俩出资2万多元购买了千余册图书,赠与学校图书室。
黎女士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想通过我的努力去带动我的朋友,再由我的朋友去带动他们的朋友,一起加入到慈善的队伍里,我希望队伍越来越壮大,帮助更多的人。”
黎女士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这些她帮助过的孩子身上。而今,她资助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据黎女士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与帮助别人慷慨解囊相比,黎女士平时生活节俭,很少买贵重的东西。
在宁波生活这么多年,黎女士说这座城市让她感到了强大的慈善力量,在她的周围,就有很多和她一样,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我希望中国一直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贫富差距不再拉大,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读得起书,上得起大学!”
宁波晚报记者 边城雨 实习生 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