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宁波”杨良芳展示他制作的“江亚轮”。东南商报记者 王增芳 摄
昨天上午,在江东华中街杨良芳老人的客厅里,摆放着一艘长1米多,高0.8米左右的“江亚轮”纸模型。这是老人花了近半年时间精心制作的,它承载了一位老宁波人对江亚轮的无限思念之情!
“江亚轮”留下美好回忆
79岁的杨良芳老人和“江亚轮”的故事,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40年代。
“1945年,我14岁,母亲带我去上海走亲戚,我第一次坐上了江亚轮,坐的是三等舱,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杨良芳回忆说。
15岁那年,杨良芳在灵桥附近的一家纸店当学徒。那时交通不便,轮船是宁波人到上海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江亚轮隔天一趟往返沪甬,一有空,他就会跑到轮船码头去看“江亚轮”。
1948年12月,“江亚轮”发生特大海难事故,悲伤的空气弥漫了整座城市,从此“江亚轮”以悲剧的结局被载入历史。
1973年,杨良芳的女儿读小学,学校要求每人都交一件劳技作品。杨良芳又想起了“江亚轮”,他和女儿花了一周做了一艘“江亚轮”的纸模型。
“当时,这件作品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获得了全市小学生劳技作品的一等奖,后来还被当时的宁波展览馆展展出。”杨良芳不无自豪地说。
历时半年精心打造
今年2月,杨良芳无意中在庆安会馆看到了“江亚轮”上唯一留存下来的实物——木质舵轮。孤寂的遗物再次勾起了他尘封多年的记忆。“如果有个完整的模型多好,让更多的人能够对江亚轮多一份了解。”杨良芳萌发了再做一只“江亚轮”纸模型的想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江亚轮”的原貌,他开始在网上寻找“江亚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寻找各种纸质材料。
甲板、船舱、桅杆、铁锚……每个部件的颜色几乎与原貌一样,甚至连船尾“上海”字样,他都是特意拓下来的,按比例缩小的……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江亚轮”模型终于完成了。
杨良芳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模型无偿捐给会馆,让它和那个木质舵轮放在一起供人们参观缅怀。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庆安会馆的黄馆长。黄馆长表示,杨先生曾和她联系过,只是目前庆安会馆还没有关于“江亚轮”的专题陈列,加上纸模型较难保管,因此她建议以后有机会做临时性展馆时,可以请杨先生将纸模型拿过来展出。
新闻档案
江亚轮原为日本于1939年建造的兴亚丸,抗日战争胜利后留在中国,归属招商局。
1948年12月3日,在上海吴淞口外沉没。“江亚轮”额定最大载客量为2250人,而当时船上实际载客达4000人以上,最后仅获救900多人,超过3000人罹难。对于“江亚轮”失事原因,至今还是个谜,但多数意见认为是误触水雷所致。
东南商报记者 陈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