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白鹘桥:见证侵华日军在宁波投降一刻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9-02 08:14:41

  在江东区白鹤街道王隘社区,一座古朴简陋的小石板桥不起眼地架在前塘河支流上。桥栏石上正楷阴刻着“白鹘桥”三个大字。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考证,65年前的9月,在宁波的侵华日军就在白鹘桥附近投降。白鹘桥,这座宽不足3米的小石板桥,见证了日军侵华走向灭亡的历史一刻,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战精神。

  在我市各方努力下,本月,白鹘桥边将立起一块“侵华日军宁波投降处”碑,以此纪念一段难忘的历史。

  在抗战胜利65周年前夕,我们采访了一位可敬的老人——年逾古稀的离休干部、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王景行。9年多来,从寻址到立碑,他自始至终关注着白鹘桥的立碑大事,为此来回奔波着。

  65年前白鹘桥边的“洽降会谈”

  白鹘桥虽是座不起眼的小桥,但有个威猛的名字。词典解释:“白鹘”是一种嘴勾曲的凶猛的白隼鹰。白鹘桥宁波话叫“白骨桥”,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虽然白鹘桥的建造年代久远,但是“白骨桥”的称呼却家喻户晓。这是因为白鹘桥既是一座桥,也是一个地域名称,那里曾经有一个白鹘桥村,原有200多户农家。

  如今,在四周林立的高楼包围下,小桥静静地卧着,似在向世人诉说一个无法抹去的历史性时刻。

  1945年9月14日晚,中国军队第32集团军前进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沛、副总指挥王云沛率部进驻白鹘桥区域。9月15日,陈沛与侵华日军第91独立混成旅团长宇野节在白鹘桥附近举行了“洽降会谈”。

  据1945年9月16日《宁波日报》报道:“昨(十五)日晨,日军独立混成第九十一旅团长宇野节少将,率同随员二人,来总部晋谒陈沛总指挥。九时零五分,宇野节等一行,乘小艇到达总部辕门前二百米处上岸,由何如松少校引导,循乡间小道缓步进至总部二楼会客室。陈总指挥即予接见,陈氏戎装佩剑,神采奕奕,态度庄严而和蔼。延见时,参谋长唐名标及叶禹仁处长等均在座。宇野节少将态度诚谨,首即陈述遵照备忘录办理经过情形,继请示交接程序,陈沛总指挥均一一详予指示。”

  同日,《宁波日报》又讯:“日方来甬请洽接收事宜之宇野节少将,除于遵照我陈沛总指挥之指示,饬令日军循序奉行外,业任务完毕,已返慈溪。”

  当天发生的事情,白鹘桥附件的老百姓大多数没有看到,但大家都把日本鬼子投降的故事像“走书”一样讲得绘声绘色。陈沛与宇野节在白鹘桥的“洽降会谈”之后,日军在宁波江东和江北的3个物资仓库当天即被中国军队接收,宁波城区的重要地段也由中国军队接防。至此,侵占宁波4年零5个月的日本军队正式宣告投降。白鹘桥的“洽降会谈”成了侵华日军在宁波投降的重大标志性事件,白鹘桥也成了宁波对侵华日军受降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9年奔波不遗余力立碑明史

  今年已经79岁的王景行,早年参加革命,离休后一直热心收集整理宁波的抗日战争史料。他发现有关史料上都只有当年侵华日军在宁波投降的粗略记载,而投降的具体情况却没有说明。

  9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几位居住在江东白鹘桥旁的老人,当时这些老人有的已年逾九旬,他们中有人亲眼目睹,或从父辈处了解到当年日军在宁波缴械投降的那一幕。事后他多次查考,查阅了《鄞县县志》等资料,发现老人们的回忆细节与史料记载不谋而合。由此证实,这座听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的“白鹘桥”,正是当年侵占宁波的日本鬼子缴械投降的见证地。

  当时,白鹘桥下河水干涸、垃圾成堆,白鹘桥孤零零地似乎被人遗忘,惟有桥上“白鹘桥”三个楷体大字依稀可辨。而白鹘桥旁的长春庵也已被拆除。王景行看到这一幕,心痛不已。他说,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否认当年的侵略行径,中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千万不能忘记民族那段苦难、耻辱的历史。在各方的重视下,白鹘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白鹤街道还在桥附近树了一块匾,上面简要记载了那段历史。

  白鹘桥的历史价值得到了证实,那么,如何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铭记这一历史呢?近4年来,王景行又开始奔波,先后向市委、江东区委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保护白鹘桥遗址。2009年,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全市开展党史胜迹普查,将白鹘桥收入宁波市党史胜迹名录。今年以来,市委党史研究室会同江东区委、区政府决定在白鹘桥畔合适地点立“侵华日军宁波投降处”石碑,说明该桥历史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历史,铭记这一历史。

  宁波日报记者张伟方 实习生陆麒雯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