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讯(记者俞珠飞蔡亚辉吴海霞)因一个爱心姑娘——严意娜、一座爱心城市——宁波,“天堑将变通途”,孩子们上学的路将不再惊险。随着“宁波市民爱心桥”的奠基、开工,严意娜及宁波市民的爱心故事再次引起全国关注。
媒体聚焦报道
前天,《人民日报》在第六版刊发题为《造桥姑娘激发城市爱心接力》的通讯,专门对严意娜助学支教造桥和宁波市民爱心接力的故事进行了报道。文章回顾了严意娜不平凡的支教助学造桥历程,写道:“在亲身体验了过河的艰辛后,坚强的严意娜为孩子们哭了,她下定决心,要帮孩子们在这道深沟之上造一座桥。”“严意娜是幸运的。宁波,这个哺育她成长的爱心城市对自己的好心女儿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
奠基仪式上,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辗转赶到贾家屲进行了现场报道。次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题为《“80后”支教志愿者架起“希望之桥”孩子上学路从此变坦途》的通讯,文章最后这样写道:从此,这座“希望之桥”开始出现在孩子们的画笔里、文字中……同一天,《兰州晚报》刊发了题为《严意娜心愿终实现“宁波市民爱心桥”昨奠基》的通讯,此前该报已刊发多篇有关严意娜助学造桥的报道。昨天,《甘肃日报》也刊发了长篇通讯《一位宁波女孩的陇西造桥梦——支教志愿者严意娜助学记》,全文2000多字。
而自去年12月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追踪报道严意娜助学支教造桥的故事,至今已播发新闻20多条。此外,甘肃电视台、浙江卫视等也对严意娜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
事迹感人至深
严意娜的事迹传开后,深深地打动了当地父老乡亲。在宏伟乡、在贾家屲,提起严意娜,大家都赞不绝口。“严老师造桥,为我们办了大好事。”槐树岔村的田桂萍说。“严老师,好!”学生贾鑫临的家长说。
“严意娜热爱孩子,很有爱心。”甘肃省陇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强告诉记者,他最初知道严意娜是在网上,当时严意娜发动宁波市民捐赠的衣物刚送到陇西,中央电视台前来采访。在发放仪式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严意娜,还听了她的课。“严意娜把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带到大山,学生很喜欢她。我们这里英语、音乐等方面的人才缺乏,她的教学为大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何强说,“严意娜很敬业,一个从沿海城市来的姑娘,到我们大山扎根,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严意娜的一句话,让何强印象深刻,“每次提到贾家屲,她总是说‘我们贾家屲’,让人听着很亲切,这也充分反映,她热爱这一片土地,热爱这里的学生,所以她才会做出造桥这么一件让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本报发自黄土高坡的连续报道也再次震撼了鄞州人民。记者还在陇西采访时,鄞州的朋友就发来短信或打来电话,说:“那怎么能叫路,大人行走都难,何况是孩子呢?真不容易。”“对那里来说,造桥简直是天方夜谭,太难了。今天,几代人的梦圆了。”
爱心力量无限
严意娜到贾家屲后,那条阻挡孩子上学的华尖河,前前后后一共走了6次。她说,自己有恐高症,看到这么深的河沟,心里很害怕,是孩子们给了自己力量,“每次过河,遇到危险的地方,我总会大声喊:‘快来救救老师!’对我来说,孩子们的小手拉着我的手,就能支撑起我的人生,他们是我的精神依赖。”
“我总是在想,孩子们只是上学,为什么这么难、这么危险,每次像过生死的坎儿一样。”这事深深地触动着严意娜。支教期间,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外,“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总觉得该为他们做更多。”她说,“其实,人类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几天前我到这里,跟现在就大不一样了,便道开始修起来,到河边的路变大了。我们还是有能力改变的,靠我们的爱心,靠大家的力量。”
“严意娜是我们的骄傲。”SGS通标公司关爱教育委员会主席洪雄斌说。2008年,SGS通标公司到贾家屲考察,并于次年初启动了支教项目,派出了第一批支教老师。严意娜是公司派遣的第四批支教老师。“第一批支教老师到贾家屲后,我们就萌发了在孩子上学路上架一座桥的想法,但一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严意娜的执着、努力,让这个梦想实现了。她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