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甬城一群记录天气的人:躺在病床上也要记天气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9-05 12:09:24

石浦气象站的汪永峰

喜爱拍摄闪电的秦力

  如果你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在今年全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图上,出现了多种极端天气,暴雨、风雹灾害、持续的旱情、沙尘暴、暴雪等。极端天气轮番登场,几乎波及整个中国版图……于是,“反常”、“异常”、“奇怪”成为很多人对今年天气气候的切身感受。

  而这也促使我们把目光转向了这么一群跟气象有关的人——他们中,有观测台风的专业人士,有追赶闪电的摄影师,也有记录天气的农民。我们记录下他们的坚持与执着,也试图通过他们的观察和记录,了解一些宁波的气象轨迹。

  汪永峰:12年在海岛上观测风云变幻

  在象山东门岛的炮台上,有一座小小的院落显得有些孤零零,石浦气象站就设在这里。

  就是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30岁的汪永峰一待就是12年。作为一名气象观测员,12年来,他默默地守着荒凉,观测着风云变幻,将各类气象信息发送到省内外各个气象台。

  5分钟编码发报,感觉如坐过山车

  石浦气象站是国家基本气象站,也是宁波地区唯一的海岛台站。作为观测员的汪永峰每天的工作就是每隔一个小时去记录站内各个仪器收集数据,并将它们编码发报。

  “仪器一共有10多种,每次分别抄录不同组仪器的数据。比如这一小时抄写百叶箱或集雨器,下一小时或许就要换成风杆或地温了。”汪永峰拿出一沓资料,里面有一整套的数据,几点到几点之间,温度多少,湿度多少都有详细的记录。

  面对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种类繁多的气象仪器,记者看得眼花缭乱。但就是这么多种类的气象数据,需要汪永峰在短短的5分钟内全部抄录下来,同时还要进行编码发报。

  “数字一个也不能出错,错了就是重大责任事故了。”汪永峰说,这些数据要发到全球共享的气象数据分享站,因此每一个数字都不能弄错。5分钟的时间里,不仅要求观测员要眼疾手快,还要比常人更加细心。汪永峰打趣地说,一开始他也有些不习惯,发报的过程好像高考一样紧张,发完报后整个手心都是汗。现在熟悉了,整个流程虽然能自如应对,但还是感觉像坐过山车一样,时刻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就是这样紧张细致的工作,汪永峰在连续258个班里(工作日)都没有出现过错情,还获得了行内最高奖——国家质量优秀测报员。

  孤独艰苦的荒山生活

  虽然建有观测站,但是炮台山依旧是一座荒山,山上除了观测站外就是成堆的坟墓。汪永峰回忆说,当他1998年第一次来到观测站时,原本还满怀喜悦,可是当夜晚降临,不远处传来猫头鹰的凄鸣和坟墓边枯草的飘舞声时,他吓得连吃晚饭的兴趣也没了。那天晚上,他把办公室的电灯开得通亮,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气象站环境恶劣,以前看电视没有信号,烧茶做饭全靠院子里的那口古井,而井水却是咸涩的。”汪永峰说,他独自一人在山上,除了工作就是看书、睡觉,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渐渐地,他感觉自己都变得傻乎乎的了。在最初工作的那段日子中,午夜肚子饿,汪永峰只能靠饼干、方便面充饥,以致现在一看到它们就反胃。

  12年来,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气象站都是一人值班。半夜的猫头鹰叫,躲在毛巾里的蜈蚣,还有草丛中突然出现的眼镜蛇,都让观测员感到心惊胆战。“我们最怕眼镜蛇了,特别是天一热,眼镜蛇就出来了。有次我就在单位的门口,一脚下去就看到了眼镜蛇。这时我只能站着不动,其实整个人早就吓得直打哆嗦了。”汪永峰说。

  台风天十几米路靠拉绳走路

  观测员看似只要抄写数据,简单轻松,可实际上却时刻隐藏着危险。汪永峰说,每年的夏天,是他们最担心的季节。因为夏天不仅有雷雨天,还有危险的台风。

  炮台山是有名的“雷打山”,每年都会遭受多次雷击。当人们在家里心惊胆战地关上门窗避雷时,汪永峰却要站在雷光闪电的中央,观察雷声的方向,有时往往刚出门观测,就会被一阵响雷打了回来。“但是没办法,再危险还是要硬着头皮冲出去。”

  碰到特别严重的雷雨天,值班室里的避雷器还会被雷击得火花四溅。有一次,汪永峰根据云状观察,认为天空即将打雷,但就在他向上级气象台发出危险报时,突闻一阵惊雷,随即发现自己的电脑已被雷电击坏冒烟。汪永峰被吓得蹲在地上不敢起身,只听到避雷针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雷雨天发报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站里的很多同事,都有手被震麻的经历。”汪永峰说。不过,据他透露,现在气象局正在站内加装避雷设备,相信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除了雷雨天,碰上台风也会让汪永峰吃不少苦头。“观测站离风杆只有十几米的距离。平时不用几秒就能走到。可一遇到台风,就没那么轻松了。”汪永峰说,台风来的时候,人根本没办法正常走路,有时放低了重心,还会被风吹得摇摇欲坠。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在观测站与风杆之间拉起一条绳索,观测员出门后,就要拉紧绳索,一步一步地走到风杆边抄写数据。

  两年前的一次台风,观测站里20多米高的风杆竟被吹落。那时汪永峰还在一旁的集雨器边上抄写数据,当风杆砸下来时,汪永峰离它不到一米距离。“那风杆砸到了百叶箱上,我当时正在抄数据,现在想想还真是有些后怕。”

  对于这样的危险,汪永峰坦言不怕是骗人的,但是12年下来,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一想到自己抄写的数据能够为各个气象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气象信息,意义非同一般,自豪感立刻油然而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