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心·转型升级下的宁波图景
转型之难难在何处
减排下的“慈溪减法”
要么规范经营,要么被取缔。在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曾经是慈溪市一大特色的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今年面临的是艰难的抉择——转型升级。
对于废塑料加工行业,慈溪市不少人心情复杂——20多年间,经营户一度超过4000,从业人员2万余人。这对于当地大到经济、社会就业,小到百姓致富,有过不小的功劳,然而,抛开安全隐患不论,其对环境的污染像一道门槛,横亘在面前。
然而,就在半年间,这个当地曾经的特色产业,经全面整治后缩减八成多。
再难也要转型
关系生计经营者难说服
平均每户上门5次以上
要整治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最大的难度在哪儿?
难度在于经营户不理解——废塑料加工经营主体为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尽管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粗放,但对于经营者来说,那是主要的生计来源。
“我们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平均一户人家至少得上门5次。”桥头镇工业副镇长方仲力告诉晚报记者。
“村干部上门来做工作时,我考虑了很久。一旦要改造,就要投入很大一笔钱,压力很大。这些装置,大概花费了近10万元。”慈溪桥头纪冲塑料制品厂厂长毛纪冲指着厂房里的一些污染处理装置告诉晚报记者。
“改造前,废水直接排到河道里。尽管手头的利润不错,但自己心里还是挺过意不去,但这是最后决定投钱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毛纪冲坦言。
记者看到,厂房内外的噪声隔音房、废水和废气处理装置等都一应俱全。现在,废水先要通过40米长的管子排到污水管网,然后排送到杭州湾污水处理厂,再也不会对附近的河道产生污染了。
事实上,转型的压力远不止经营户。在慈溪,以小家电、化纤等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废塑料的需求量非常大,整治废塑料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可能对小家电、化纤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并且,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的门槛比较低,只要备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开个加工作坊,整治之后,反弹的可能性极大。
为此,桥头镇成立了巡查队,定期巡查。“很多经营户意识到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意识到,这次整治是动真格的,‘避过风头’后重操旧业的可能性很小。”方仲力称。
今年3月,在经过前期试点后,慈溪市开始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企业行业。截至目前,当地4220家废塑料加工经营户已有3506家非法经营户被取缔、关停和转移;96家各项标准达到要求的经营户继续经营。
而对于经营户被取缔的生活问题,慈溪市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对他们进行各类技能的免费培训,或实施产业转移、改行给予一定的扶持,以此,解决被取缔经营户的就业问题。
转型,然后和谐地发展
国内最大再生塑料产业基地
10月底将投入使用
废塑料加工家庭作坊要关,但要支持废塑料加工行业的发展,这两者并不矛盾——整治,是为了促进废塑料再生企业能够转型升级——慈溪市在桥头镇布局建设了浙江再生塑料产业基地。
该基地总规划面积250亩。目前一期开发183亩,投资4亿元,包含大型污水处理厂、废气处理工程和废气处理中心,专门解决废塑料再生利用产生的污染问题。
目前,该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10月底一期部分可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再生塑料生产基地。
为了吸引企业入园,慈溪市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
桥头镇五姓村村民孙国聪告诉晚报记者,自己做废塑料加工已经有20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厂房。这次,他和家里的另外5户亲戚花800万元合买了一套3000平方米的厂房,“6户人家分摊开来,再加上按揭,压力也不是很大。”
孙国聪的厂房有两套设备,8条生产线,年废塑料加工量达到1.44万吨。
经过半年的整治,截至目前,慈溪市已减少COD(编者注:化学需氧量,水中有机物消耗氧的含量,是反应废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排放300吨以上,节约用电5000千瓦时——相当于一座日发电14万千瓦时的小型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
在坎墩街道的三四灶村,富翔五金配件厂原先是一家清洗塑料的作坊,由于没有办法在工艺、污染治理设施上达到标准,今年5月,正式转做五金配件。“虽然这么多年营生现在不做了,但是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心里也很高兴。”厂长吴怡权坦言。(宁波晚报 见习记者 史娓超)
编者按
半年,不是一个短日子,但在慈溪,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这个当地曾经的特色产业,经全面整治,竟然缩减了八成多——颇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
然而,在勇气和魄力之后,我们感受得到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过程中的压力和身处压力之下的智慧、设身处地的坦诚以及全面稳妥的解决方案的环环相扣。
转型升级,远非易事。知易行难。难就难在摒弃既有的利益、生产方式和基于此利益和方式的思维方式。这是对之前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路径的扬弃。
难,不能成为固步不前的理由——再难也要转型——这是时势所迫。对于困难,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面对越来越有限甚至是某些面临着枯竭的资源,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然而,在转型中,我们同样要有关切的情怀,不能粗暴地对待。事实上,在一些需要转型升级的行业企业中,还有不少出现生产经营困难。如何转型升级,甚至是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确实需要设身处地地周全考量,问题的解决需要智慧和合理合法的路径。
慈溪的路径选择,给了我们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过程中更加清晰、生动的影像,这个身边的样板给我们以更好地镜鉴。
而我们身边也的的确确需要现身更多的身影,以此,形成更加壮阔的时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