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时30分,乘坐火车南站最后一趟始发列车Z32次宁波到武昌的旅客正在上车。(胡建华 摄)
解放前命运多桀
早在1910年6月,沪杭甬铁路宁波段动工修建,1910年6月15日,商办浙江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倡募股款,修筑沪杭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
1912年12月22日,宁波至慈溪(今慈城)段通车,长18.19公里。宁波站建在江北槐树路(今江北公园处),首开客车一列,仅两节车厢。
1914年6月11日,宁波至曹娥段通车,长77.9公里。
1936年10月,萧山至曹娥段始建,次年11月通车。由于地理上受曹娥江阻隔,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无法建造跨江铁路桥,因此萧山至宁波全线未能贯通。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进犯,下令将萧甬铁路拆除,仅留下路基。
1942年,宁绍商车联营处又将宁波至曹娥段的路基改为汽车路。于是,耗时28年、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建造的萧甬铁路化为乌有。
新世纪焕发青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7月1日起,萧甬铁路分段重建:1955年1月连通萧山至曹娥段,6月至余姚,9月至慈溪(今慈城),12月12日至庄桥。1959年6月9日,庄桥至宁波南门段续修,9月30日竣工通车。至此,萧甬铁路全线贯通,宁波为终点站。
前后算来,历时近50年,宁波人终于第一次圆了铁路梦。1959年9月29日,通车典礼就是现在的火车南站举行。
那时火车南站,只有一个站台,南面是一片农田,一到晚上,待最后一趟火车开出后,整个站台就静悄悄的,远处灯光隐约,农田里青蛙“呱呱”叫。市民张莉萍回忆,那时候火车南站没有候车室,从百米外的共青桥下来,老远就可看见在火车站外排队候车的旅客。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宁波火车站开始天翻地覆的巨变。1986年9月,宁波站增开甬沪特快列车1对,这是宁波铁路客运史上开行的第一对特快列车。宁波到上海的时间从10多个小时缩至7个多小时。
1988年2月,投资343万元的宁波新火车站在原址翻建而成。客运大楼坐南朝北,呈船形,东西长116米,南北宽30米,高17米,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其中东西两个候车大厅采用中央空调,一次可容纳候车旅客2500人至3000人。虽然现在看起来又小又旧,可在22年前,其规模名列前茅。
1996年,铁道部对萧甬铁路进行改造,使其年货运量从原来的750万吨提升到1200万吨,客车从8对增加到12对,随后又相继开通了宁波至包头、北京、广州、吉林、成都、贵阳等长途旅客列车。目前已有50对客车始发终到或经停铁路南站。
两年后重放异彩
规模相当于4个南站。根据设计,新南站主要采用南北地上进站、高架候车、地下出站的功能格局,它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大型铁路站房,周边设有地铁和公交车站场,其实是一座以铁路站房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比上海南站略大(上海南站12万平方米)。
候车面积约是现在的10倍。新南站候车楼面积将达5万平方米(现在只有5000平方米),共分三层,分别为地下一层(主要负担进出站功能)、站台层(地面层)和高架层(含商业夹层)。其中,地上包括钢梁屋面为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地下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
站房设施约是现在的3倍。新南站将设8个站台,每条站台长450米,基本站台宽度15米和12米各一条,其余站台宽度为11米,同时设置6米宽地下通道一个。候车楼东西两侧设有站台雨棚,雨棚净高最低点12米,长度为450米,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而现在的南站只有3个站台,5个站台面。
南站改建后,新的候车楼将有两个开口,并形成南北两个站前广场。南北广场及其配套工程的规划范围包括由西至苍松路、东至三支街、南至甬水桥路、北至南站西路所围合的区域。
南广场总用地面积将超过10万平方米,广场内将设置15条以上公交线路进出市内公交场站,广场地下一层面积将达2.7万平方米,其中紧邻新南站候车楼的部分为换乘区域,供铁路旅客出站及换乘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该区域地下空间为永达路下立交,换乘区南侧从西至东分别为出租车场和社会车辆停车场。
北广场总用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广场将配置供9条公交车线路进出的市内公交场站。北广场地下一层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其中西侧北部为社会车辆停车场,南部为出租车停靠站。地下一层中部与换乘走廊衔接处为轨道交通4号线站厅及铁路与4号线换乘大厅,东侧为预留商业开发区。
宁波日报记者包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