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七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象山渔山列岛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象山韭山列岛申报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已通过专家评审。一个县拥有3个国字号海洋保护区,足见象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6000年沉淀渔文化
象山渔文化是世世代代象山人在其生存的海洋自然环境之中,在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内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渔谚、鱼的传说等口头传统、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传统技艺、航海知识、捕捞技能、妈祖巡游、祭海仪式、开渔节、渔民宅居、渔民饮食、渔业商贸等信仰和习俗,及其相关的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象山渔业发达,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位于象山县东北部海岸线滨水带距今6000多年的塔山新石器遗址,出土了海洋鱼蚶图腾蚶壳纹陶支座与陶鱼鳍形鼎足,在商周文化层,还出土了青铜鱼钓钩。这些出土的历史遗物,说明了象山渔文化发端历史的久远程度。元《四明续志》记载,象山的石浦以独特港口之利,秦、汉年代就有海上渔、商活动。至唐代以后,象山的海上捕捞业及航海业已经十分发达。明清期间,象山县南部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镇”之称。清末,象山县北部的爵溪大黄鱼捕捞产量居浙洋前列,所产“爵鲞”被列为朝廷贡品。
近代以来,象山的海洋渔业闻名全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象山县南的石浦渔港成为东南沿海苏、闽、浙、沪三省一市的捕捞基地,各相关省市在石浦设有渔业指挥部。象山现有渔村37个,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约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5%。
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中,象山境内不仅存留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迹,而且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时两年、覆盖象山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该县共普查出线索5万余条,立项重点调查项目1400余项。其中在5万余条线索里,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例最高,约占到60%以上。大量渔家特有的生产经验、生活方式产生了诸如渔家传说、渔服、渔鼓、渔灯、渔号、渔家建筑、渔家船饰、渔家医术、渔家饮食、渔家节庆、渔家信仰等一系列相对完整而又富有象山地域特色的海洋渔文化遗产,并随着渔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一直传承至今。
象山地理位置独特,海洋渔文化历史悠久、资源集中,与海洋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保存完好。目前已确定的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容新颖,形神兼备,范围适中,有利于开展整体性保护,易于及时总结实验区建设经验,方便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丰富性、特殊性、集中性与代表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体现。2008年9月,象山县被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2010年5月又荣膺“浙江省文化名城”。亚洲第一钓场——渔山列岛保护区
开渔节唱响渔文化
说起象山的海洋渔文化,人们自然想到创办于1998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的中国开渔节。
中国开渔节因休渔而诞生,但开渔节的根是延续千百年来的渔文化。开渔节主体活动项目有祭海典礼、开船仪式、妈祖巡安等,其着力展现的正是象山丰富的渔文化内涵。传统的祭海仪式,在政府的引导下让渔民群众参与祭海活动,凸显祈求平安丰收、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开船仪式港面千帆竞发、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吉祥喜庆的气氛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出海渔民的喜悦感情,使渔文化内涵得到较好的演绎。妈祖巡安则在创新中不断扬弃,充分展示人海和谐的渔区文化气息。其中,继2007年9月第十届中国开渔节期间,中国台湾富岗新村海神庙如意娘娘(佛像)应邀前来参加石浦渔港“妈祖祈福巡游”活动后,在次年举行的第十一届开渔节,恰逢中秋佳节,富岗新村海神庙如意娘娘真身首次经海上回归故里,两岸同族同脉的亲人,借如意娘娘回乡省亲之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里实现了团圆。当年6月25日,“石浦—富岗如意信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年来,中国开渔节还举办全国渔歌号子大赛、渔家服饰比赛、渔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象山本地的许多渔区文化节目走上了表演舞台,从而走向了全国。
通过开渔节这一载体,象山不仅让散落在渔区、海岛、渔民生活中的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重新焕发出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而且在推动渔文化保护、研究、创作、交流、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象山人还将渔文化注入海鲜餐饮文化,挖掘开发了一菜一咏一故事的象山民间“海鲜十六碗”,使象山海鲜红遍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开渔节也让老百姓关注开渔节、享受开渔节、参与开渔节,让老百姓唱主角,使开渔节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节日。广大群众特别是石浦渔区的渔民群众,不仅成为节日活动的观赏者、参与者,更是节庆文化的创造者。仅在近几届开渔节中,当地群众参与文艺表演的人数就达数千人,志愿者队伍超过1000人。
生态保护绵延渔文化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象山渔民在开渔节上提出的口号,表现了象山人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感恩海洋的心情,也是历届政府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遵循的科学发展观。近几年,象山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和海洋生态安全检测预警机制,强化港口岸线和滩涂、岛礁等资源的保护,2007年4月13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杭州主持召开了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论证会,顺利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
韭山列岛具有独特的海洋区域优势,处于舟山渔场与渔山渔场的交界处,是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重要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苗种保护区,并为江豚较大种群分布区及黑嘴端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岩鹭、白鹭、中白鹭和黑尾鸥等重要水鸟的繁殖和栖息地。在象山县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努力下,濒危物种与重要生物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接着,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同意建立宁波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渔山列岛隶属于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理位置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是近年来,由于列岛附近海域掠夺性捕捞、无序经营开发及旅游海钓活动过度发展,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潮间带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其周围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领海基点伏虎礁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区的建立可以有效保护海岛和海洋珍稀资源,改善海岛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权益,促进海洋与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
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将分为资源保护区和开发利用区两个功能区块,伏虎礁领海基点,北渔山、南渔山贝藻类资源和无居民海岛划为资源保护区,以保护为主,进行季节性保护。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区、生态养殖区、海岛生态旅游区等划为开发利用区。开发利用区主要是以开发为主,利用保护区现有的环境条件,对旅游资源、养殖环境等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渔山列岛东北侧海域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区、渔山列岛生态养殖区和渔山列岛生态旅游风景区。渔山列岛奇特的海蚀地貌景观,令人神往,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结合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开辟为旅游、度假、避暑、攀岩运动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的著名景点有“仙人桥”、“一线天”、白铁圆形灯塔等。建立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可为资源密度高、海岛生态系统典型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