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 奔 通讯员 蒋金土)近年来,我市牢固确立“全域生态、全程生态、全民生态”理念,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发达、宜居宜业宜寿城市。先后荣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浙江省新魅力之城、省环保模范城市、省生态市等称号,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通过招大引强求高,重点突破新能源、总部经济、IT产业和文化创意项目招商,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培育了神马汽车、大运车业等一批新能源产业企业和中皇机电、精益飞达轴业、利达气动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百家成长型、创新型、效益型“三型企业”培育工程及块状经济振兴计划,加快推进纺织服装、气动元件、厨卫配件、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集中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即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低小散项目;放大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坚决淘汰消除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先后否决高能耗、高污染项目36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去年新产品产值率达24.4%,位居宁波前茅。
我市以“811”环保新三年行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抓手,重点整治了电镀、印染、食品、造纸等重污染企业200多家,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上半年,共受理环保投诉461件,办结461件,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共检查企业200余家,立案调查48家,对其中18家企业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罚款金额达98万元,提请市政府关闭企业4家,有力地打压了局部地区的污染反弹。同时,建立污染减排督查和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对重点地域、重点污染源、重点企业进行自动监测监控,将企业的减排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评先评优、享受优惠政策、银行信贷和项目审批等挂钩,着力减少污染物排放。至去年底,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削减到0.55吨标准煤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了51.54%和49.46%,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继续推进减排重点环境工程建设,总投资1936万元的尚田镇至城区污水管网工程已于去年动工,目前,已完成尚田段主体工程;总投资4857万元的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于4月28日进水,并投入试运行;总投资500万元的裘村镇污水处理站,设备安装完毕,管网工程7月初动工;总投资6218万元的莼湖镇污水处理厂的附属工程已于2月8日完工,厂区工程于8月底开工;西坞至城区污水管网配套管网工程的污水提升泵站已开工建设。
按照象山港区域保护利用的要求,我市提高产业、项目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度假旅游、生态人居产业和海洋经济,着力把象山港区域打造成为生态经济型港湾。大力加强水源保护,开展“两江两库”水环境专项治理,实施大规模的小流域整治,深入推进千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近三年,累计搬迁和关闭水源地企业189家,填埋嫩竹造纸料塘565个,建成清水河道175公里,全市1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部创建成为宁波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善公益林建设补偿机制,建成生态公益林45.5万亩。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平方公里,治理废弃矿山8座,治理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