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叶龙虎《故土乡情》:对一方土地的深情解读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9-19 13:07:19

■文字 赵淑萍

  叶龙虎,余姚人,1952年12月出生。

  他的职业是一名中国注册会计师,他的业余爱好是摄影、访古和写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担任着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宁波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在他的业余领域,他又参加了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多个协会。

  近年来,叶龙虎四处奔走,上下求索,笔耕不辍,决意要为家乡的山形地貌、民俗风情、沧桑人事,留存一份坚实而完备的档案。于是,我们得有机会看到历史河流里的无择浦、寂寞的进士第、鸡鸣山下的明德观,以及芦山寺与妙善大师、黄墓渡与河姆渡等等几近湮灭的过往。他涉笔的区域虽然不大,但他真正可以说是踏遍了姚东的山山水水,寻访尽了滋育他的乡音乡情,一如他的自我表白:“无法舍弃的山山水水,难以割断的乡音乡情。”因此,他珍惜每一处遗存,关注每一段人事,看重每一个细节。他走遍了余姚的山山水水,还读了很多通志、地方志、族谱。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史实、一个典故,他甚至可以与老乡们聊上大半天。他的文章报上发表后,唤起了读者对这一方山水的人文记忆,为此,余姚电视台曾先后两次制作过关于他的电视专题片《叶龙虎姚东访古》和《蚂蚁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使我惭愧。不要说遥远的阅读和行走,就是对我周遭的这片土地,我究竟涉足了多少?它的历史掌故和人文底蕴,它曾经拥有的辉煌和时光长流里无声的没落,我都未曾深切地关注。

  《故土乡情》令我汗颜。我身边的土地,原来如此厚重。古镇、老屋、人物、地名……一不小心,就跟中国文化史沾上了边。而那消逝的地名、河流、街巷、学校,一不小心,就带走了一段历史。我更吃惊的是,作者叶龙虎,并非一位专职的文化工作者。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他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而对故土文化的解读,他是如此投入、执着。“黄昏时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他跋涉的足迹,思维的智光始终和姚东的这片土地息息相连。

  《故土乡情》适合心静时分细读。诗人荣荣在序中说:“他的文字语速很快,信息量非常大,情感浓得化不开。”不心神专注,很难跟上作者叙述的节奏。即使写一方宅院、一条河流,民间传说、习俗、史料、相关的对联、诗词……太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奔涌而来,真使人目不暇接。即使在极细微的物事上,如门厅两侧的砖雕、古桥上的石阶,他都精描细画,娓娓而道渊源。对故土遗芳的寻觅和彰显,他的诉说姿态是多样的。有时候,他是一位访客。到一个地方,他喜欢跟上年纪的人攀谈,忠实地记录他们的回忆和倾诉。有时候,他是一位研究者。他翻阅通志、地方志、族谱以及一些古籍,千方百计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也有时,他是一个怀旧寻根的人。故地重游,总是触景生情,牵扯出无数精神的丝缕。所以,集子中的文章,和一般的游记散文不同,跟纯粹的学术论著有别,它是多元的,有独特的阅读意义。

  读《叶家小站》,朴素的文字后是脉脉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记忆。叶家站,在时空的流转里,它像一片叶子一样飘零了,但在作者的记忆里“叶家站就像我人生的驿站,当兵入伍、参加工作、旅行结婚……都从这里开始”。甚至是他病痛时,父亲用元宝篮把他抬到这里乘火车去余姚,然后又用元宝篮从这里接他回家。叶家站,是他精神出发的港湾和归来的渡口,不管存不存在,都已深深地烙印在他心里。《最忆是丈亭》,作者通过三进丈亭写出了历史的变迁和他命运中的几次转折。“前几天走进久违的丈亭,发现老街真的老了,老得让人心痛。它像一个弃儿,被人们冷落了,寂寞地躺在冬日的阳光下,没有一丝生气。青砖黛瓦、空斗隔墙、木门槛、拍门板和二楼屋檐下、窗沿上那些‘文革’时期的标语,给人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不是对丈亭有别样的感情,怎来如此心痛怜惜的感觉?《老街回忆》中,店铺、集市、廊棚、特产……字里行间弥漫着那种暖融融的情味。这些记忆,就像黎明时集市里的喧腾、黄昏人家屋顶袅袅的炊烟,是河岸边草叶上清新的露珠,总在心灵深处闪亮。这条老街,不仅仅是作者的老街,也是许多人心中故乡和童年的符号。所谓乡情,就是蕴含在对最平常的场景的追忆里,对最熟悉的物事的缅怀中,它如水流一样纯净自然,不用语词的堆砌和矫饰。

  那么,仅从目录看,《话说罗江》、《“罗江”地名考》、《罗江小学》、《罗江旧事》以及《遥想鸡鸣湖》和《寻找鸡鸣湖》这些题目,又传递出一种怎样的信息呢?那是对故土永远的眷恋和对之不断发掘,常说常新的文化责任感,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早已消逝成为一片无垠稻田的鸡鸣湖,作者是从地方志的图中去遥想,在众多的文献中去寻找的。这样艰辛挖掘的结果,是让读者轻松地知道了这片土地的过往。阅读中不乏惊喜和振动。古人云“大隐隐于朝”,没想到,大隐,这个余姚平常小镇真的就和这句名言有关。看《话说大隐》,方知史上不乏名士。如秦汉高士黄公、东汉孝子董黯、晋代天文学家虞真、北宋大学士舒亶、南宋吏部尚书汪大猷等。《也说续兰亭会》叙述的是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初三刘仁本等四十二人在余姚秘图山的一次修禊盛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让那次兰亭雅集彪炳后世,而多少年后,在姚江畔,也续写了东晋的名士风流。

  《故土乡情》的不少篇什,言及了余姚一些先贤以及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作者的笔墨,大部分抛洒在对地形山貌、民俗风情的描述中,对人物则少有浓墨重彩。但有三篇,《官桥和陈布雷》、《抗倭名将胡宗宪》、《罗江旧事》却是例外。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到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去书写,重在史料和史实的呈现,对人物的评判就比较客观、中肯。尤其是胡宗宪,对胡宗宪和严嵩、赵文华的关系,胡宗宪抗倭的功绩、徐阶和胡宗宪之间的是非都有详细的叙述,其中不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叶龙虎的写作风格是内敛的。在他的文中,抒情和议论都很有节制,点到即止。这可能是出于他自己的一种写作理念:用平实、中性的语言来呈现、解说。但是,窃以为,这样也就缺少一种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以他的素养和积累,做到这点不难。“与文学作品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其朋友陈坠这样来评价他的写作。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倒是想极力鼓动他:“模糊那道界线,以更开放、轻灵的姿态来解读这方土地。”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