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中秋节将至 追寻记忆中的中秋传统习俗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9-21 07:28:30

  又是一年中秋到。中秋节每年都过,但除了吃月饼和赏月,极少有人能勾勒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秋究竟该具备怎样的风韵,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理;更无法理解古时帝王在中秋举行国家祭月大典时所传达出的“敬天、礼地、爱人”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秋就犹如一坛老酒,闻一闻,醉人心脾;品一品,回味悠长。

  过好传统节日,要先重温传统民俗

  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时间较晚。盛唐时期,中秋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此后以祭月、赏月为主要节日风俗的中秋节正式作为一个节日出现。

  “尽管像中秋、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已经有了法定假期,但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式微的现状还有待改善。”镇海旅游局副局长李启鑫对传统习俗颇有研究,他表示,有了假期只是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开端,传统节日文化能否复兴,关键还在于节日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是否符合民众的心理和文化诉求。

  李启鑫认为,像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有例如祭月、拜月、月下会曲、走三桥、月下踏歌等固定的形式、确定的主题和不变的民俗习惯,重温、复习、再现这些曾经和我们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有助于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方式,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悉,今年中秋期间,李启鑫一直力推的镇海十七房景区将再现传统中秋节“中秋祭月大典”、“月下踏歌”等习俗,游客们也可以参与到几乎所有的习俗中去,亲自体验一个原汁原味的中秋节;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民俗志愿者团队也将来到十七房景区为游客再现传统中秋的祭月、踏歌、会曲等场景,并带领游客参与体验,让大家在亲自体验中感受这些看似简单的传统习俗背后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宁波人为啥习惯过八月十六?

  “鄮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清朝诗人袁钧在这首《鄮北杂诗》中描绘的就是宁波人过中秋的场景。

  全国大部分地方都以八月十五为中秋,宁波又为何兴八月十六为中秋呢?浙江省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文联副主席周静书说,这个独特习俗的形成,和诗人袁钧在诗中提到的“鄮峰”有很大关系。

  “鄮峰”是南宋宰相史浩的雅号。史浩是宁波人,因替岳飞平反而深受百姓爱戴,他平日在杭州为官,母亲居住在宁波老家,每年他都会从杭州返回宁波陪母亲过中秋节。有一年,史浩返乡途中马失前蹄,耽误了一晚,八月十六才到家中,百姓也就一直等到那天才过中秋。凑巧的是,史浩的母亲也恰好是那天生日,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周静书说,这个说法没有像其他版本的传说那样被很快推翻,证明其有存在的可能性。

  宁波有哪些颇具特色的中秋习俗?

  吃月饼、赏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中秋习俗?似乎很难说得出来,更别提那些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具有宁波特色的中秋习俗了。诗人袁钧给我们提了个醒:“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不仅仅是袁钧,清时万斯同曾在《鄞西竹枝词》中吟道:“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民国张延章在《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也曾提到:“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读来恍然大悟,原来赛龙舟并不只是端午节的“特产”。

  周静书说,宁波本是水乡,特别是现在的云龙、东钱湖一带,每年到了中秋,赛龙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每年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收割,晚稻已经播种,忙碌的农民也好不容易闲下来,万舸争流的热闹场面更是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中秋赛龙舟和端午赛龙舟从内涵上说也有很大区别,端午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而中秋赛龙舟却并不多见,其寓意在民国《鄞县通志》有详细记载:“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