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观察
日前,在市政协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专项工作民主评议会上,市民革、农工党、致公党和工商联等界别的委员所组成的4个评议小组,分别从旅游规划法规标准、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产品竞争力以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进行了集体“会诊”。
旅游队伍
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8.9%
“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3万人,但这个数字仅占宁波人口比重的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政协委员罗龙利在代表市工商联的发言中指出。此外,我市旅游人才的学历层次仍以高中(中专)为主,初级导游占90%以上。根据抽样调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8.9%。“我们调查发现,旅游行业54%的人有过1-2次职业流动,员工跳槽的频率大致为1-2年”,罗龙利说,我市人员流动频繁,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旅游行业员工在现企业工作时间2年以内的占46%,3-5年的占20%,5年以上者占34%,其中流动性最大的是服务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旅游规划
宁波没有“重量级”旅游产品
“我市旅游规划中提出的‘都市’、‘文化’、‘海洋’、‘生态’四大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大桥’、‘大佛’、‘大湖’、‘大山’等景区品牌也得到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仍局限于区域市场,国内中长途市场和入境市场的认知程度依然不高。”市政协委员王佩珍代表民革宁波市委员会的发言中指出,关键是宁波始终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重量级”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复合性优势还没有打造成为强有力的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市民革的评议报告指出,尽管溪口已获评为国家5A级景区,东钱湖有望打造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这些旅游品牌还未发展成为宁波旅游的标杆,还不足以代表宁波旅游的形象,对全市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是十分明显,我市旅游品牌培育工作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旅游资源
景区成“肥肉”遭多方争抢
自1998年开始,我市进行了旅游体制改革,至今已有6个县(市)区实行了风景与旅游一体化管理,但在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我市旅游业定位仍没有确立全市一盘棋的‘大旅游’理念,没有建立旅游相关产业和行业协调及联动机制”,市政协委员陈为能在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员会发言中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中,各自为战,影响了全市“大旅游、大产业”协调发展。同一景区中有规划、林业、文化、水利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内容,有的当地村镇也插手其中,造成相关地方和部门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等方面缺少合力,一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还存在区域间的相互争夺。许多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权责不明。
旅游产品
缺乏“叫得响”的品牌
“我市目前仅溪口-滕头景区通过国家5A级认证。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产品还很少,与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市政协委员张颖在代表致公党宁波市委员会的发言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评议报告指出,宁波的城市旅游品牌,从“东方大港,河姆文化,佛教圣地,儒商摇篮”到“东方商埠,时尚水都”,再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总给人以缺乏鲜明、简洁、独特和过目不忘的感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意境不错,但与我市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还不高。目前我市以“书”、“港”为载体的旅游产品市场影响力不大,游客认知度不高。
“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呼叫中心至今仍是空白、旅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通往主要景区和旅游点的公交网络还不完善、旅游产品在主流媒体的投放力度不足……”张颖说,这些都阻碍了宁波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阅读延伸
宁波旅游经济指标列浙江第二
统计显示,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96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80.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0.5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2%,占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的13%,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居全省第二。目前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3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70余万人。全市正式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数量已达130余家,其中5A级1家,4A级20家。全市星级饭店212家,旅行社270家。
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