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镇海消费者孙先生新买的手机坏了,他先后到两家店进行维修,但都没修好。两家店都推卸责任,这让孙先生很困惑。今年前8个月,市工商局12315中心已接到手机类投诉850余起,成为投诉最多的商品之一。
手机维修五大“顽症”
手机的普及催生了巨大的维修市场。然而,由于进入门槛低,手机维修店大多规模小、实力不均,导致手机维修市场鱼龙混杂,不仅维修价格让人“雾里看花”,而且暗藏诸多猫腻,工商部门分析,导致这种局面有五大原因。
一是手机维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手机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资格要求,进入门槛比较低,对于一些个体手机维修店来说,既不需要维修人员有相关的技术上岗证明,也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手机维修店是否真有维修手机的专业技术也很难考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手机“越修越坏”的原因。
二是手机配件“漫天要价”。除部分品牌的特约维修点外,大部分个体手机维修店无统一的收费标准。手机维修属于专业技术范畴之内的工种,目前物价部门还没有对此行业实行指导定价。维修更换的手机配件本身也从几元至几百元不等,这种情况下,面对不懂手机维修技术的消费者,维修人员随意开价、随意变更手机零部件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同样是换手机排线,有些店要价60元,有些店要价仅30元。而品牌特约维修店的维修价格普遍较高,这是个体小店得以生存的一大原因。
三是手机零件被“偷梁换柱”。工商部门在调解中发现,这种零件“偷梁换柱”的现象并不少见,维修店一般不当场修,他们给消费者一个备用机,让消费者过几天来取修好的手机。而在这几天中,维修人员就有可能对手机的零部件进行调换,将好的零件换成坏的,比如将完好的手机主板换成能用的劣质主板,再将换下的主板配上成本不高的新外壳,拿到二手市场上卖个高价。至于被换了零件的手机,可能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毛病,维修者可以再赚一笔。
四是有些不良维修者故意夸大手机的问题。有些手机虽工作不正常,但其实问题不大,只要稍加维修就能使用。可是,一旦到了维修店,有些不良维修者就会随意夸大,明明没有问题的零部件,也说是某个零件坏了,需要更换,或者零件只需把线接上就可以,也要消费者更换。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能任人宰割。
五是维修记录模糊,有的甚至不提供维修单。根据相关法规,在保修期内,手机经两次维修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者更换。但在实际操作中,除部分品牌手机的售后服务点外,修理者要么拒绝给消费者填开维修单,要么给消费者一张只记载修理金额的收据。这样的好处是万一手机短期内又发生故障,维修者可以推卸责任说是手机另外的零部件坏了,甚至可以逃避其在修理过程中可能损害手机的事实。
维修记录可作退换货依据
针对手机维修市场的这些问题,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手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要多看多问,货比三家,并尽量到正规的手机维修店进行维修。手机先后出现不同故障时,最好在同一家店维修,以明确责任。此外,对于“三包”期内的手机,一定要修理者明确填写修理记录单。修理记录单上要载明具体手机故障、维修部位、修理日期、更换的零部件名称、维修金额等必要事项。这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是否享受换货的权利,也明确了维修者的相关责任。(宁波日报记者 张 燕 通讯员 朱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