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就藏在民房里,经常有人去挂盐水,还有不少孕妇前往就诊。”江北区洪塘街道堰头邵自然村的村民日前致电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说,村里的一家“黑诊所”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最近有人又新开了一家,“黑诊所”在当地有蔓延趋势,希望有关部门查处。
“黑诊所”藏身小村
据村民介绍,位于堰头邵59号的“诊所”由一名贵州籍男子所开,平时就诊的人不少。因为“诊所”设在普通民房里,不熟悉村里情况的人很难发现。报料村民也曾到该“诊所”就诊,看到行医者将一部分药品放在床上,而有些则分散储藏在各式各样的家具里,非常隐蔽。
“屋子里所有的行医设备都能迅速撤离,不给人看病的时候跟普通住宅布置没啥两样。”这位村民还说,前几年附近村庄的“黑诊所”曾经闹出人命,死的还是个孕妇,真是太可怜了。尽管现在没出事,但毕竟简陋的环境摆在那里,就像一枚“定时炸弹”,说不定哪天就出问题了。
有了这家“诊所”带头,有人似乎看到了甜头。最近,一家新的“诊所”又开张了,前面还有小作坊做掩护,藏身之道比上述这家更为“精深”。
有深厚“群众基础”
中秋放假前,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家“诊所”。不过当时“诊所”里并没有人,玻璃窗上贴了一张纸条,上写“有事请拨电话137××××××××”,还特意用一件外套遮掩了起来(如图)。记者拨通该手机号码说要就医,但对方称这几天不太方便。
记者看到,房间里只有简单的摆设,不过,在屋子附近有几个没有处理掉的医疗废品。记者向过路的村民打听附近是否有“诊所”,好几个村民都将记者领到了这幢小楼跟前。“基本上什么药都能开,挂盐水也没问题。”一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这几天“医生”好像都不在,听说是被人举报了。
“前几天就有人来查过,好像是卫生监督所的,幸好有人给‘医生’通风了,没碰上。”一村民悄悄告诉记者,躲躲就过去了,还会回来的。在不少村民心目中,这样的“诊所”很方便,有个头痛脑热,买些药也便宜。
据了解,堰头邵是洪塘街道下沈村的一个自然村。目前,下沈村有人口1万多,其中本地村民不到800人。而堰头邵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多达3000多人。据村委会介绍,下沈村有正规的诊所,而洪塘街道的卫生院也不是很远,不少人贪便宜、贪近便,倾向于到“黑诊所”就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将继续加强打击力度
早在一周前,有人就此事向江北区卫生监督所进行了举报。卫生监督所当即派了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强,‘黑诊所’也变得越来越隐秘了,‘躲猫猫’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该所监督二科李科长告诉记者,他们事后又两次派人前往,向周边群众搜集了不少信息,但都没能抓到现行。不过,他们还将继续关注此事,一旦掌握证据,坚决予以取缔。
李科长说,“黑诊所”多活跃在城乡接合部,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尽管“黑诊所”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和隐患,但对那些收入不高、缺乏医疗保障的人群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在江北区,这类“黑诊所”多集中在洪塘和孔浦两片区域。
所谓的“黑诊所”,一般是指人(医生)和点(诊所)都不具备相关证件。其中有的行医者基本不懂医,靠江湖骗局来赚钱,属于非法“黑诊所”;还有就是外来的村医自办诊所,系无证“黑诊所”。当然,前者的危害比后者要大得多。
李科长告诉记者,“黑诊所”危及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隐患非常多。患者就医时若出了状况,根本无法纳入医疗事故调解范畴,受害者只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可一旦出现事故,行医者往往会迅速撤离,“和尚”和“庙”都找不到了。
记者手记
“黑诊所”在村民心目中还是被分出了好坏,糊弄人的当然不行,若是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医疗服务,却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存在即合理,有关部门若是一刀切强行取缔,或许会引起弱势群体的不满。在我国,个体诊所开办条件较为苛刻,门槛较高,这也是催生“黑诊所”的原因之一。驱逐“黑诊所”光靠严打还不行,政府部门如何用规范、安全、低廉的医疗机构去占领“黑诊所”的市场,倒是值得研究。 (宁波晚报记者 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