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数字宁波实现问政渠道多样化 方便网民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9-27 13:12:53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网友“十三幺首领”和两位好友一道,悄悄“潜”入江东白鹤街道丹凤社区,他们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民间突击检查。丹凤新村安静如常,这三人敲响了社区警务室的大门。开门的是个年近50岁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这次“突击检查”的主要目标——活跃于“东方热线”江东警务论坛的网友“风警官”。

  “我就是想看看这个‘风警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不是就坐在我们的社区警务室里。”说起几个月前的这次“暗访”,“十三幺首领”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无论网友们对“风警官”给予怎样的好评,他们还是想到现场验证一下。简短的“摸底”之后,这个引领宁波市江东区社区警务进入一番新天地的网民警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风警官”,网名“风清云淡”,江东公安分局童建华,江东区社区网上警务室创立者,他的团队由来自江东区7个派出所的警官组成。从2009年9月17日开始,他们在论坛上开辟了社区警务网络版,并通过论坛收集民情、倾听民声,指导社区治安防范,起到了让人惊喜的沟通作用。

  “风警官”是一名资深网友,早在警务版开设之前,他便游走于各论坛,以一名民警的视角给网友们答疑解惑。他说:“社区里的老年人碰到大事小事会直接跑到警务室来,而年轻人不一样,他们爱上网,通过网络交流倒能做不少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风警官”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工作地点,做好了被人骂,被人肉搜索的打算。

  “我们没有看到的事情,并不代表它不在发生。”副版主“翩翩叶子”是名漂亮的女警官,她说,身处互联网时代,如果拒绝去听网上的声音就好比是“掩耳盗铃”。刚开版的时候,她主要负责向网友们解答户籍问题。“一开始真的非常紧张。”“翩翩叶子”说,普通的解答太正统了,根本不适合在网络上使用。她一下班就挂到网上研究,有时甚至解答网友问题到深夜。在和网友的不断沟通中,整个团队慢慢提升了网络沟通的艺术。

  网友反映的问题先处理再发帖,不能解决的提供方案给出建议,最起码也要表明一种态度。就这样,江东警务版渐渐被网友“点”热了。今年6月30日,网友“绿豆汤”在江东警务论坛发了《贺丞桥下惊现一具女尸》的帖子,讲的是自己路过贺丞桥时,看到桥下有一具女尸,还有民警,并发布了现场照片。一时间,质疑声四起,人们纷纷感慨世风日下,人心险恶。“风警官”及其团队在短时间内弄清了老人因失足落水溺亡的真相,及时在网上发帖辟了谣。

  通过网络向市民道歉、通过网络打击犯罪、通过网络发布预警、通过网络消除误解……网友们在不断“过招”中更多地了解了公安工作,职业隔阂感减弱了,看问题发帖子也变得更为理性和客观。如今江东警务论坛开版一年多了,其日点击量依然超过万余人次,成了网民眼中非常方便的“网上公安局”。

  网络迅猛发展,类似江东警务版的网络互动几乎遍布甬城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宁波很多社区都有相应的QQ群,几乎每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主页,通过博客、论坛、QQ等网络互动最常见的沟通工具,人们创造出了更多的奇迹。论坛网友“非洲之旅”,甬城市民千里送爱心,海龟一族网上创业……市民生活因为互动而变得更为美好。

  专家分析

  网络问政有助于优化政府服务

  何镇飈(宁波市网络文化中心主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

  作为网络互动的形式之一,网络问政是一种网络舆论相对集中的传播方式。随着网络建设不断推进,网络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呈现出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趋势,特别是网络实名制推出之后,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逐渐成为重要的问政渠道,而网络问政也成为优化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至2010年7月,甬城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8%近20个百分点。宁波网民在“网络互动”这一块表现得尤为活跃,呈现出“需求量大、形式多样、满意度高”三大特征。这为网络问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我市有《对话》栏目,为政府和网民交流搭建了视频、网络平台,有类似江东社区警务版的论坛,通过更日常、更民生的方式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还有更多的渠道为网民敞开。百姓的难事能马上得到回馈,有的甚至马上就能处理,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反过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政治文明,优化执政理念,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并在良性循环中进一步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宁波各县(市)区正在培训新一批的网络发言人,这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希望网络问政这一形式在宁波继续保持并发扬务实的态度,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为市民办更多的实事。

    宁波晚报记者 徐叶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