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佳节接踵而至。
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总有一些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朋友。
5月30日,市公安局的3位民警叶晓贲、章建与孙毅,肩负着公安部、省公安厅及市公安局党委的重托,远赴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执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国维和警察任务。4个月过去了,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过得怎么样?遇到了哪些挑战?
近日,记者通过E-mail,与千里之外的3人取得了联系。他们希望通过《警周刊》这个平台,向亲人和读者道一声“节日快乐!”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在非洲的故事。
叶晓贲: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民警
两点一线,苦中作乐
早晨,我揉揉眼起床,打开宿舍的窗户,赤道的阳光伴随着大西洋的海风立即充满了整个房间。
这儿,就是我在利比里亚的窝。
3个月前,我结婚搬进新房,感叹自己总算不用“蜗居”了。可现在,这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已让我十分满足。
因为这是在蒙罗维亚,虽说是首都,可谁能想象,这个8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一条用柏油铺就的道路,到处可见因战争被烧毁的楼房废墟,满大街都是冒着黑烟、来自世界各国的报废车。由于犯罪率奇高,我们一早就被告知“没事不要出门”。
这里还充满着看不见的杀手——热带疾病,每年都有维和人员因感染疾病而去世。8月中旬,我也得了一次“疑似疟疾”:整个晚上,我躺在床上裹着两床厚厚的被子瑟瑟发抖,似乎感觉自己不是在赤道非洲,而是在西伯利亚。折腾了一宿,第二天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有同事赶来看我,把我送到驻利比里亚的中国医疗队,后来病情才慢慢好转。
由于我的专业情况,我被上级留在了维和警察总部的人事部门。这个部门一直都有中国维和警察在工作,我听到同事对前辈们的普遍评价是:中国人,能干,能吃苦,都是专家。这对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这是一个服务性的部门,8名工作人员,负责统筹联合国维和警察的组织人事、绩效考评和补贴休假等事务,我干的一块主要是人员的分配、领导岗位竞聘、财务和计算机数据库的维护。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一个和小狮子王有着同样名字的津巴布韦小伙——SIMBAI(辛巴)。刚到部门的时候,辛巴还有半个月就要回国了,在这半个月里,他手把手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教我如何用简练的方法整理五花八门的档案。至今,我的业务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受到同事和服务对象的肯定。
在这里,我的工作、生活永远是两点一线,联合国维和警察总部大楼——宿舍。每天面对的是无尽的报表、通知、信函,对着电脑收发上百封邮件。因此,我有时候也羡慕分配到其他各个地区的同事,羡慕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里的风土人情,能够驾车驰骋在村镇与森林之间。当然,我清楚自己来这里的职责。
8月初,维和警察最高长官印度人SAWANG找我们部门的每一个人都谈了话。他告诉我,作为人事部门的一员,我们细致的服务,是保证每个联合国维和警察顺利工作的重要基础。他的话让我想到了我们出入境的口号:为民服务无止境。
我在工作地附近租了一个单身公寓,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窝,房间不到宁波二星级标间的标准,房租却高达每月1200美元。由于战火和原始的农业生产力,这里的通货膨胀情况让人咋舌:土豆每公斤60元人民币,白菜100元,而这还是这里最便宜的两种蔬菜。幸好,这里禽类价格还不算太离谱,时至今日,我已经连续60多天吃鸡肉了。
就在发出EMAIL的当天,我收到了来自祖国的月饼,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的我,已完全被思乡、思亲的情绪所围绕。看着满目的疮痍,回想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我深深地体会到和平和稳定的重要。这里艰苦的条件和工作,是人生难得的历练,从这个角度看,我又是幸运的!201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