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洛迦山灯塔》是军营诗人白马的大作。
大海上有多少灯塔
就有多少不眠的眼睛
指引航行者的生命
不用说,所有的灯塔
都是为渔帆照亮归程
唯有洛迦山灯塔更是
启示一种灵魂的慈航
灯塔看守人
在黑暗里点燃光明
用光明守望黑暗
守望黑夜的人是黑夜的一部分
点燃光明的人成为了光明的一部分
饮下黑夜的酒 醉了黑夜
饮下孤独的酒 惊醒孤独
海的眼睛
夜的耳朵
近日,记者随市文保所、宁波航标处赴舟山海岛采访,现场感受百年灯塔、灯塔看守人、来往渔民之间说不尽的故事。
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告诉记者,浙东沿海宁波、舟山、温州等地区共有几十处灯塔,其中具有历史价值且仍在发挥航标作用的有10余处,目前,文保所正将这批灯塔集体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他分析道:“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外辱侵略与开埠通商的重要见证之一,是近现代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近现代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保障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这些灯塔可谓是“活文物”,直到今天,它们依然为大海中的船只指引着方向,专家带领记者渡海登岛探访了洛伽山灯塔。
不再寂寞:两对夫妻轮流管
洛伽山灯塔离普陀山5.3公里,记者搭乘一运输船上了岛,船员告诉记者,这片海域相传有“24个莲花浪”,一些小船至今还要依靠灯塔来指引航向。爬山来到灯塔所在地,巍峨的高塔下,赫然见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八个大字,巧妙的诠释了灯塔的精神内涵。
“我从1982年开始管理灯塔,先后到过三星、花鸟、东亭等6个灯塔,到这座灯塔也已经有10来年了。”灯塔的看守人是金伟章夫妻,老金已经52岁了。
在洛伽山,早在明万历年间,就高悬一灯,指引航向,明朝屠隆学士还作有“荧荧一点点迷津,光夺须弥日月轮,万劫灵明应不灭,五灯传后与何人”的诗,1890年,英国人造国际灯塔。现在这座灯塔沿用至今,“不过,当时英国人用了1330支白色灯,500支红光灯来导航,而现在我们用的是氙气灯,由太阳能供电,这几天又在新安装风能发电。”
“原来灯塔工是清一色的男人世界,我们远离亲人、朋友,常年在岛上守望灯塔,品味着难以言语的孤独与寂寞,不过,从2007年5月开始,宁波航标处改变此前由6名男职工轮流管理的模式,正式实施两对夫妻轮流值守的灯塔管理模式,我老婆于是也和我一起上岛管理灯塔了,夫妻俩也可以半年守灯塔,半年回家,日子过得舒坦多了。”金伟章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命之灯:大风夜勇救遇险渔民
夫妻俩守着寂寞,一看就是三年。今年的4月6日晚,受低压系统和冷空气共同影响,舟山沿海海面刮起10级偏北大风,海面风浪增大到5级。10时左右,夫妻俩顶着大风对灯塔发光工作情况及周边环境进行例巡,正碰到遇险上塔求助的几个渔民。夫妻俩赶紧将他们迎进房间,发现一名渔民脚部受伤,肿胀严重、血流不止,夫妻俩立即用灯塔日常准备的急救包对伤口作简单止血处理,并安抚惊魂未定的渔民兄弟,烧好热水、泡好方便面一一送到他们手中。
在金伟章夫妻的安慰照料下,渔民们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断断续续的讲述了遇险经过:当晚8时30分左右,“浙普渔68222”渔船受大风影响在洛迦山以北水域触礁后船体进水,船体半浮半沉在水面上,所幸礁石与洛迦山岛紧密相连,船员们紧急自救,涉水上岛,死里逃生。又冷又饿的6个渔民怀着长久以来赶海人对灯塔“生命之灯”的信仰和对灯塔人的高度信任,大家搀扶着伤者走上灯塔,向灯塔职工求助。
23时30分,经有关部门协调赶来的“浙普渔68202”船在金伟章夫妻的建议指引下,历经几次努力艰难地停靠在风浪相对较小的香客船南码头,将包括伤员在内的三名渔民送往沈家门,另外3人继续留塔轮流观察遇险船变化动态,老金还安排了渔民休息的房间,拿来了暖和的被子,渔民们连连感谢。
灯塔历史文化价值
越来越为世人瞩目
“航标文化如浩瀚海洋内涵深远,每一座灯塔都记载着其独特的历史,洛迦山灯塔历史文化只是众多灯塔历史文化中的一簇。在人类漫长的航海生涯中,一代又一代的灯塔工,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生命,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代代相传。”宁波航标处负责人说。
据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介绍,灯塔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目前,全国只有舟山嵊泗的花鸟岛灯塔是‘国保’,所以我们对这次申报信心比较足,国家文物局专家也多次考察,对浙东沿海灯塔申报工作提出专家意见。”
同时,近年各个灯塔也加大了文保的力度,如各处灯塔都设立了史料陈列室,文保处也给予了数万至10多万不等的保护经费,记者在洛伽山还看到了布置完善的陈列室,展出了各个年代用的7个灯具,最有年头的是一个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乙炔灯。徐炯明说:“各处灯塔目前正在想方设法收集遗留在民间的一些灯塔用具和器材,一旦被批准为全国文保单位后,各处灯塔的文物会更丰富。
东南商报记者 李臻 通讯员 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