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畴人父子黄宗羲与黄百家 学贯中西 百家兼通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0-03 09:05:45

黄宗羲像(资料图片)

黄宗羲墓附近的凉亭,内设《梨洲先生神道碑》。

这座老屋是黄宗羲的故居。

  关键词:畴 人

  中国宁波网讯 在古代是指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古代天文历算之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问。如果“星相”有变,大臣们就会拿出来指责皇帝的过错,使皇帝不胜烦恼,谁让皇帝自称是“天子”呢?天子,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但不能不听天的。不然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就没办法维系。

  所以天文历算就成了皇家必须垄断的行业,是一门官学,“仰观天文,敬授民时”为政权和农事服务。这一行人父子相传,不传外人。他们是朝廷官员之一,他们和天子关系密切,他们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

  历代在朝廷里都设专门的司天人员和天文机构,从太史局、司天监、司天局到钦天监等,并配备数量庞大的学者,如唐代太史局曾拥有1000多人。甚至在战乱年代也设天官,这种传统从传说中的唐尧时代一直到清末始终未断,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不曾有过的。

  在清代阮元编的《畴人传》里,收录了虞喜、虞耸、贝琳、黄宗羲、黄百家五位宁波籍的天文学家。这些天文学家除了贝琳是专职钦天监外,其他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多半出于兴趣。

  东南商报张落雁 周东旭/文 王 鹏/摄

  黄宗羲,这位浙东学派的大儒,他400周年的诞辰刚过。不久前,白云庄门口竖起了一尊黄宗羲铜像,足以说明后世对于他的尊崇从未间断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博学的大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着耀眼的成就。

  怀着敬仰之情,我们来到了位于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沿着山间小路一直往上,不多久就看到一座用石块垒起来的小小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几丛杂草从卵石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桥下溪流潺潺,溪水十分清澈。走到这里,竟能让人扫却一切的烦扰,心境变得宁静。再走几步,就是一座小凉亭,亭中是四面刻字的《梨洲先生神道碑》。从亭中望去,黄宗羲的墓近在眼前,这里三面环山,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墓前还有三方小池,池内的荷叶已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在墓前,向这位文理兼通的大家深鞠一躬,点燃一瓣心香。

  黄宗羲墓易找,寻访他的故居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向许多周围的村民打听,才找到了位于梨洲街道黄箭山村的一座老屋。这座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屋,由于风雨的侵蚀,已经颇有些破败,厢房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但一窗一木都渗透着历史的厚重。离老房子不多远,就是一座小小的石桥,在几株树藤的映衬下颇有几分野趣,正是曾在黄宗羲的著述中提到过的家乡小桥——黄家竹桥。这黄氏一门,出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两位天文学家。

  黄宗羲

  通天地人 经世致用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的墓前望柱有一副对联:“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这是黄宗羲一生人品和成就的自评。在人品上,黄宗羲自比严子陵,在成就上,黄宗羲自比虞喜。黄宗羲的友人姜希辙就称赞他:“余友黄梨洲先生,所谓通天地人之儒也。”

  黄宗羲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经世致用”,他18岁的时候,父亲黄尊素的门人徐石麟对他说:“学不可杂,杂则无成,无亦将兵农礼乐以至天时地利人情物理,凡可佑庙谟裨掌故者,随其性之所近,并当一路,以为用世张本。”兵、农、天时、地理和物理等都属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年轻时的黄宗羲花了十年时间钻研科学,到了“痴绝”的地步。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国家取士制度表达自己的观点:“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在明清的时代,学子们读八股考科举,死气沉沉,万马齐喑,而且科学技术被当作“奇技淫巧”,不屑一顾,更有甚者加以冷嘲热讽。黄宗羲是希望有人学科学知识,并实用于国民生计,而且希望朝廷重视提拔这些有“绝学”的人才。

  黄宗羲一生于学问用力甚勤,著述亦极丰富。编选者不计,仅著述就有100多种、300多卷,字数在300万字以上,涉猎哲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天文学、物理学、历法、数学、文学及艺术众多学科。黄宗羲的科学著作,据统计共22种,其中历学11种,地理学5种,算学5种,乐律学1种,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在全祖望的时代大都已经佚失了。

  成就例举: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

  黄宗羲不仅通贯古今中西的天文历算,而且将之广泛应用于其经史之学的考辩中,可谓是清朝天文历史年代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谓天文历史年代学,是指用天文历法推算与古籍天象记载相对照推证古史年代的科学。黄宗羲对武王伐纣年代、春秋日食记录、孔子生卒年月等的考辩论,用的就是天文历史年代学的方法。

  武王伐纣年代的考辩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一件大事,对于廓清中国上古史特别是商周年代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作为商周交界点的武王伐纣年代若不能精确确定,则所谓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终归是虚无缥缈的空说。

  黄百家

  难得奇才 百家兼通

  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季子,是个奇才,他的学问跟他的名字一样,百家都通。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诗“放眼观天地,息意探古今”,可见其志存高远。他又说“凡古今成说,有惑于余心者,不敢随声附和”,“凡事无实证,皆非吾所安”,这种想法正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但很少有人这么认真仔细。

  他出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10月26日,孺名竹,名百学,后来又改成百家,字主一,号不失,又号耒史,别号黄竹农家。他两岁的时候,遭“甲申之变”,内忧外患,他的父亲黄宗羲为抗清奔波,漂泊不定的生活,以至于小百家到了成童之年,也没开始读书。六七岁时才开始读些四书五经和句读。黄百家十七岁时,万斯同从宁波到余姚龙虎山堂拜谒黄宗羲,他与万斯同聊了许多,万斯同问他近来读什么书?黄百家说没有老师教啊!万斯同就说,有您父亲这样的大师在,你难道还要去找其他的老师?黄百家说家父并不曾给我督课。万斯同说:“嘻!人之乐有贤父兄者,岂必藉其谆谆训诲乎?贵在自己,默臭其气耳!”(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万斯同的一席话令黄百家茅塞顿开,从此立志读书。是啊,父亲的实际行动绝对比说教来的有效。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黄百家的兴趣与成就多半来自于父亲黄宗羲的影响。

  成就例举:中国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之第一人

  黄百家在《天旋篇》中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可以说是该学说在中国见诸文字最早的了。《天旋篇》出自他的著作《黄竹农家耳逆草》,有康熙刻本行于世。

  他在《天旋篇》中不但叙述了西方宇宙论发展史,而且简明、完整地介绍了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核心内容:

  其一,是圈层第次,自外而内是恒星天、土星道、木星道、火星道、地球道、金星道、水星道贺中心的太阳;其二,地球的公转,“以太阳居中而地球循旋于外”;其三为地球的自传,“日东旋于本道一周”。

  虽然,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最终产生了疑问,但他无疑是第一个将哥白尼学说在中国完整介绍出来的人,从而完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伟业。

  ■专家点评

  “通天地人之儒”

  徐定宝,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中国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黄宗羲不仅是个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天文学与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可谓是“通天地人之儒”。

  黄宗羲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十余部,如《授时历故》、《大统历法辨》、《时宪历法解》、《西洋历法假如》等,旨在对各种天文历法的原理、推算及应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总观黄宗羲的天象观,他强调的是务实与明理。黄宗羲以为,历法必须符合天象的客观变化,天文历法的优劣要看其是否与天象的实际状况相一致。若“死板排定,亦是纬书末流”,一旦离开天象实际,只凭主观臆测去制定一个死板的历法格式,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从而坚决反对那种不顾天象实际、牵强附会的象数历学。在研究天象历学时,黄宗羲还提倡明理,即注重把握天象运行的规律,他以为,一切天文象数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即在有序、有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绝不是杂乱无章的,天象犹如“大化流行,有一定之运”,他十分欣赏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把中西方天文数学加以比较的科学精神。

  黄宗羲表现在天文历学与地理学上的务实与明理,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学术在西方科学影响下的新的思想觉醒。

  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儿子,他的学术活动是在父亲黄宗羲的指导下进行的。黄百家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天文、数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很高,并重视对西方科学的宣扬。他在《黄竹农家耳逆草》中还介绍了西方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亚里斯多德等人的科技知识,并将朝廷聘用的意大利传教士兼科学家利玛窦写进明史列传之中。在科学观念上,他敢于怀疑先人的错误说法,也具有一定的无神论意识,在黄宗羲死后,遵父之遗嘱,用棕绷将其遗体安葬在化安山圹穴,大胆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礼俗。

【编辑:吕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