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全市26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张磊、陈晓珍等9名优秀中青年人才陆续走上了市管领导岗位。至此,备受关注的我市2010年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盘点这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创新亮点频频闪现,除了德行考核、初选评价,还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次采用大评委制,第一次实行干部财产申报……一个个“第一次”,勾画出一幅充满时代气息、富有首创精神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画卷,彰显了市委纵深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初选评价体系,在源头上实现“好中选优”
8月初,市委一次性拿出11个市管领导职位,开展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得到了广大优秀中青年人才的积极响应。8月13日至14日短短两天时间,有267名符合资格条件的人报名接受组织挑选,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占13.9%,报名人数之多、整体学历之高,堪称历次竞争性选拔干部之最。
为有效避免出现考试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称的情况,在此次竞争性选拔中,我市充分吸取了2008年公选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崇尚实干、注重实绩、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严把准入关,巧设“前置条件”,确保竞争性选拔初始人选的质量,力求在源头上实现“好中选优”。
此次竞争性选拔,坚持以反映能力为核心,突出考察岗位任职、学习培训情况和基层工作经历,对笔试环节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科学设定了笔试入围标准,增加了笔试入围人数,最终有199名人选入围笔试,使公开选拔录用人员的适岗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干部选拔任用不仅要看才能还要考察德行。在此次竞争性选拔考察环节中,我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对考察对象的德行考核,建立了干部道德量化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了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的14项“问题性”指标,通过民主测评、民意收集、专项调查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收集干部德行信息,对考察对象的德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我市健全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在要求考察对象如实向组织申报本人及其配偶收入、婚姻变化、持有出国(境)证件等情况的基础上,首次将个人财产申报纳入了个人重大事项申报范围,以此严把干部选拔“廉政关”。
我市还进一步完善了对考察对象8小时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通过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社区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多层面、全方位地了解考察对象的有关情况,真正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扩大选人视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在本次竞争性选拔中,我市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贤才,除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中青年干部外,还始终把包括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内的优秀人才纳入竞争性选拔的范围,打破不同单位、不同身份、不同职级、不同类别人才的界限,最大程度地将各类优秀人才吸纳到党政机关中来,实现了从“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此外,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职位,还面向宁波大市进行选拔,为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此次竞争性选拔,还根据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特别突出了对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推出的11个职位中有8个职位面向“80后”人员,占全部选拔职位的72.7%。而在最终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9名优秀中青年人才中,“80后”人员更是占了7名。
实行大评委制,探索群众参与机制
为了增强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我市在团市委副书记职位的面试中,首次试行了大评委制,即除了7名领导评委和专家评委外,还邀请16名有关干部群众、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群众评委。面试成绩由领导评委和专家评委评分与群众评委评分按7:3的比例综合而成,这既保证了领导评委和专家评委评分的主体地位,又让群众评委有了发言权和选择权,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监督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广大群众评委不仅对自己成为评委、亲身参与评分感到荣幸,而且认为这种制度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能让老百姓对干部选拔工作更加放心,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坚持扩大民主,让群众更有知情权、发言权,还体现在干部考察和任前公示中。考察组对前三名考察对象所在的单位、村(社区)及他们的家属都进行了走访。
赛场识良驹,公正选贤才。此次竞争性选拔收获的不仅仅是9名市管领导干部,也为余姚科学发展发现和储备了一批优秀干部。据悉,对综合成绩进入前三名,经过考察比较优秀但因职数所限未能使用的人才,组织部门将他们列入了相应的后备干部名单,并将通过到重大工程项目指挥部挂职锻炼等办法,进行跟踪培养。(本报记者 倪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