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鄞州“天天演”文化工程诞生一家文化公司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10-14 12:49:34

  去年3月18日,上海京剧院的经典名剧《智取威虎山》拉开了“天天演”的序幕。

  鄞州“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现场推进会日前高规格亮相。这个旨在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基本权益的创新之举,从去年3月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先进经验。

  据悉,鄞州“天天演”工程至今年8月底,区、镇两级财政共出资1058万元,演出1063场次,惠及群众120余万人次。今年5月,“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还荣获了第十五届全国项目类“群星奖”,是宁波市获得的唯一一个项目类“群星奖”。

  今年“天天演”场次增加到750场,平均每天有两场精彩的公益性演出奉献给老百姓,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为“天天演”工程成立一家公司

  2007年下半年开始,鄞州开始酝酿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行一种新的做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首先是鄞州区通过实施文化明珠工程,各个乡镇、街道建起的文化宫、影剧院,需要确保它们不闲置;其次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有的镇乡(街道)比较富裕,一年到头文化演出不断,有的底子比较薄,一年难得让老百姓看一场演出,这种‘贫富不均’的状况需要政府出面破解。”鄞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介绍。

  于是,“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想法应运而生。2009年初,沈瑞龙偶然听到鄞州区政府的这个想法后,立马就预感到了一种“商机”。63岁的沈瑞龙现为鄞州和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为“天天演”工程的实施而量身定做的文化公司的总经理,退休前担任过海曙区文化馆馆长,并在海曙区文化局局长位置上做了多年。

  “鄞州的这个做法与我国正在提倡的建立‘有限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相吻合,也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有着多年从事文化管理工作经验的沈瑞龙说,公共文化服务走社会化路子是必然趋势,政府必须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型。

  在将信将疑的目光中开始运作

  沈瑞龙欣然接受了组建鄞州和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任务。这家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公司由国资、民营和个人共同出资,沈瑞龙作为其中的个人投资部分,占有9%的股份。“我投资就是想给所有人信心,公司一定会办好。”

  按照鄞州区的定位,公司要负责剧团和剧目的引进及演出组织配送,开展基层演艺需求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做好与镇乡(街道)的协调衔接,受政府委托保质保量地做好演艺产品的采购工作,“一句话,就是做好‘天天演’工程的实施工作。”沈瑞龙告诉记者。

  不过,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这家公司的出现也伴随着将信将疑的目光,“明明是送演出,但有的镇乡(街道)以为我们要去赚钱,有时需要打上百个电话才能衔接好。”沈瑞龙说,“事实上,尽管是为‘天天演’配套的,但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没有任何赚钱的欲望,而且也确实没有从中赚过一分钱。”鄞州区按照演出档次,给和盛每场演出补贴500元至1000元,为了节约成本,这家一年要承办700多场演出的公司,只有13名员工,“几乎没有放假的概念”。

  沈瑞龙告诉记者,和盛能从“天天演”得益的是在鄞州的知名度,“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都会主动找到我们。”据悉,和盛去年的收支状况基本持平,而今年承接“天天演”之外的活动已有200余万元的营业收入,“将来我们要慢慢摆脱政府的支持,争取完全向市场要效益,通过市场运作将‘天天演’工程实施好。”

  “天天演”受益最大的是山区村民

  事实上,这一政府与市场联动推进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给所有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政府来说,它不但可以从“办文化”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进行更为宏观的文化规划,实现以“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的目标。“招标采购剧目,省了一大笔开支。”鄞州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鄞州越剧团一台传统剧目,平时每场演出需要1.1万元,现在采购价仅8000元,一些大剧团的名牌剧目的演出价格也比市场价便宜了很多。

  更为重要的是,“天天演”的舞台大多搭设在各行政村(社区),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过去,章水、鄞江、咸祥、瞻岐等边远镇乡很少看到大戏,如今专业剧团定期到来。

  位于四明山深处的鄞州杖锡,因交通不便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鄞州的西藏”。去年,“天天演”把专业剧团带到这个村庄。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