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贺师傅在展示他的种豆机。
图2:贺师傅的“得意作”之一——捕鱼船。(记者 黄 琼 摄)
在北仑梅山碑塔村,今年60岁的贺亚定和老伴堪称村里的“环保达人”——他们通过奇思妙想,让原本要当垃圾扔掉的东西“发挥余热”,变废为宝。
走进贺师傅家的院子,四周堆满了杂物,可随手拿起一样家什,说不定就是他巧用废物制成的“作品”。这不,记者不小心踢到一个脸盆,定睛一看,这哪是脸盆呀,实是一个小火炉。原来家里用了多年的一个搪瓷脸盆有了不少破洞,贺师傅灵机一动,索性把整个底部敲掉,在一侧打了个方洞,上面焊了几根铁条,小火炉就“出炉”了。
其实,贺师傅变废为宝的爱好要追溯到20年前,那时家里造房子,运送砖石、泥沙需要不少簸箕,买的话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看着家里几个空塑料桶,一个主意浮现脑海:把塑料桶斜裁,两边各打上两个孔,用铅丝一穿,不就成簸箕了么?于是,贺师傅从邻居和工厂等处要来一些废旧的大塑料桶,一口气做了20来个簸箕。坚固又实用的塑料簸箕赢得了泥水匠的啧啧称赞。没想到贺师傅的这个创意在村里很风行,村民也学样做簸箕了。当时的篾匠师傅看到贺师傅没好气地说:“你敲了我的饭碗头了……”
此后,贺师傅巧用废物的劲头越来越大。一次,他路过新碶一个垃圾场,发现扔着一辆底盘破损的大型儿童玩具汽车,如获至宝的他将其带回了家中,将汽车的上下部分切割清理掉,只留下四周一圈。然后,他去附近一家玻璃钢厂要来几块玻璃钢的边角料,焊在底盘处,再经过加工,一艘小型的近1.60米长的捕鱼船诞生了。他又用旧水管和玻璃钢做了几支船桨,每逢有闲时,贺师傅就驾着他的小船乐悠悠地摇荡在村旁的小河里,网上几条小鱼。
兴趣加上经验,贺师傅巧用废物也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了。每年种黄豆,忙乎一天也只能种上大半亩地,而且弯腰起身非常累。于是,贺师傅就琢磨开了,他尝试着在一段用剩的自来水管上固定了一个空农药瓶,中间安上开关装置,水管下端连着根细铁条,做成了种豆机。每次把种豆机往土里戳上一个洞,同时用铁条压一下开关,就会有六七颗黄豆掉进洞里。这么一来,他一人一天可以种上3亩豆了,其他村民非常羡慕,纷纷向他“订购”,为此他还赚了些香烟钱呢。甚至还有不少朋友劝他去申请专利。之后,贺师傅又用空农药瓶、旧水管和玻璃钢制作了种油菜籽的机子,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不会太累人。
而贺师傅的老伴叶阿姨利用废物的本事也不比他差,只是她的DIY“产品”更多是家居类的。因为儿媳妇开着窗帘店,常常有很多边角布料,叶阿姨就搭配好颜色把它们缝制成靠垫套子、沙发垫子和电视机罩子、电话机罩子等,看到这些美观实用的“作品”,亲戚朋友都会向她讨要。就连叶阿姨卧室里那个别具一格的布艺衣橱也是用边角布料制成的。
听说茶叶枕很保健,叶阿姨就把泡过的茶叶渣积累起来,晒干后倒进长方形的布袋里当枕芯。用同样的制作方法,她还做了几个装有干花或茶叶的布囊,说是能除臭,可以放在卫生间等地方。
如今,老两口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平时替儿媳照看照看窗帘店,接送接送上小学的孙子,生活安稳。闲暇时间,贺师傅会拿出他的工具盒敲敲打打,给一些废旧品找到最合适的“归宿”,物尽其用。用贺师傅的话说:“阿拉也不太懂‘低碳’、‘绿色’等这些字眼的含义,但废物利用既不浪费资源,又能给生活增添乐趣,何乐而不为呀!”
宁波日报记者 黄 琼 北仑记者站 陈未鸣 通讯员 沈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