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朱文荣:大学选超冷专业 毕业后养殖海苔很成功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10-19 13:18:13

  有人养海带,可你听说过有人养海苔吗?海苔基本上是渔民野外采集的,不过很快,你就能在象山的海涂上见到养殖的海苔了,而育苗的“农民”就是象山旭文海藻有限公司的朱文荣,一个刚三十出头的“海归”。前几天,记者在他的工厂所在地——象山县高泥村见到了他,也见到了他培育成功的海苔苗。

  误打误撞的机会

  朱文荣31岁,江苏人,父母都是务农的,读大学前,家里还有些债务,当时他看见上海海洋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学费全免,就报读了这个专业,读了两年书,细分课题时,他选择了相对冷门的海苔研究。

  大学快毕业时,他被推荐到日本高知大学进修,硕博连读而且公费。其实这公费,是因为日本方面急需海苔方面的研究人才。朱文荣硕士毕业前,就很想回国。2005年,他拿着硕士学位和工作一年攒来的第一桶金回到中国。

  朱文荣看中了象山的西沪港,“宁波象山港是浒苔(海苔)的主要产区,特别是象山西沪港是浒苔生产集中地。”初来乍到,朱文荣一没资金,二没人脉,怎么办?他打算先卖海苔。在日本,海苔作为调味料使用,日本人喜欢吃米饭时配上海苔粉,而日本市场每年需要上百吨干海苔。说干就干,他购置了简易的烘干设备等,还叫来七八个村民,手把手教工人用先进的方法加工湿海苔。

  因为高标准严要求,他的500公斤海苔以高质低价,一举打入对食品准入挑剔得出了名的日本市场。“当时每吨14万元,一下卖空。”朱文荣说,当时他要求过高,工人们暗地里骂他,但是看到他的价格,都不再骂了,反而对他刮目相看,因为他们卖了一辈子海苔,最高也就卖过每吨3.5万元。

  现在,随着设备的更新,生产工人的扩充,他已经拿下日本八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还开拓了上海等地的内销网络。

  他有长远的计划

  他一直在筹划养殖海苔的事。在青岛奥帆赛期间,曾经暴发过绿藻灾害,那时,他在外地,因为是绿藻研究的专家,他被国家海洋局的人连夜征召。“我去工作了4个月,刚去时,我在一个实验室里窝了整整七天,天天实验,大门也没出。”这次经历,也加强了他和国内海藻类专家的接触,现在他工作中出现点小难题,老教授们都愿意帮忙。

  养殖海苔看起来简单,实则不容易,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环境评估等多重环节。不过所幸,最重要的培育实验成功了,种海苔就像种水稻,苗成了,种到地里去就方便了。

  记者见识了实验室培育出来的海苔,对比滩涂上采集的野生标本,几无差别。“海苔养在一条带子上,成熟了,工人像割韭菜一样,割完一茬还能长出来,一季能有七茬左右。”朱文荣还做过调查,象山近海滩涂的养殖业非常发达,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而他养殖海苔,正好可以清理水体的氮磷等富营养化污染。因为一举多得,今年2月,这个项目还成为了宁波市发改委的农业循环项目。

  海苔从头年冬天开始生长,一直可收割到来年5月。不过这几天,朱文荣已经在做准备工作了,他每天跑去工厂,建生产车间,建培育基地,甚至包括清洗围网。他说,他要是养殖成功,就可以带动村民一起养,等到了一定规模,他就能开发一系列以海苔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

  宁波晚报记者 袁妙飞

【编辑:徐挺】